- 相關(guān)推薦
孤獨,靈性的代價散文
夜闌人靜,一朋友打進(jìn)電話,一聊便是兩個半小時。
朋友說有點抑郁,甚至感到活著很沒有意思;無明確原因,也沒有什么不順的事,而且經(jīng)常有這樣的情況。
想找個人聊一聊,翻看電話本,二百多人,幾經(jīng)篩選,哪一個合適?哪一個可以體己?她說還是王志文那句話說得對,想找個隨時可以說話的人的確不容易。
聊來聊去,確是聊不出具體的問題,總之是莫名根由,這兒也不是,那也不是,了無頭緒。但是我卻覺得,她的問題并不是一個人的,當(dāng)今時世,但凡有些性情,內(nèi)心深處含著些高潔與純正的人,或多或少時不時地都會有些疑惑。
該是一種浮躁中靜不下來的,被懸起,浮空,失了重心和抓手的,空虛;是一種人群中佇立著,又似乎被一股浩大而無邊的洪流裹挾著,失了本真自我可以控制的,迷茫;是一種朋友圈里,喧囂與虐鬧所不能掩抑或遮蓋又尤其不宜獨處的,一種靈魂的孤寂——我很脆弱,我不知道我究竟是誰了,我在哪里,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似乎一切,我,這個世界,都處于一個微茫的飄蕩之中。我似乎什么都有,我又似乎什么都沒有,我就是一貧如洗一行尸,好累的孤獨的行尸!
……
許多人都在想,究竟哪里可以怡養(yǎng)心性,既有陽光又有陰涼,可以安之若素,可以忘情忘水,可以笑也可以哭,自由自在,身與心都能透透亮亮的?天大地大人更多,卻難有真正意義的知己,像一朵漂泊的云,又像是離群的鳥。嘰嘰喳喳的聲響,相映于柳岸崢嶸,悅耳乎?悅目乎?卻就是沒有人可以隨時隨意地“說話”,也不能沉靜幽默,什么都不說;少了一種心契,難覓一個“懂”字。
其實在當(dāng)下,這個“心契”、這個“懂”字都是極奢侈的,它不同于那種普通的理解,不是簡單的關(guān)愛、憐惜或是陪伴就能夠解決的。
想起有時候的一些應(yīng)酬的場合,一般人大多都會有好的胃口,能吃能喝也能聊,喜歡唱,也喜歡跳,心里裝不下的仿佛都是快樂。但是有時也會有人“另類”一點,似乎并不喜歡融進(jìn)這個氣氛,寧可一個人呆呆地坐在一邊,只是看,只在聽,只等“快樂”降下溫度才好回家。有的可能只是際遇或者成就不同,有的可能是秉性內(nèi)斂或是一時的情緒低落,也有可能是不喜歡其中的某個人某件事,總之就是那么靜靜地“孤獨”著。你與他說話也可以有的聊,你不理他他便獨自靜悄悄。
這種孤獨不一定就是孤獨,也可能只是一種偶在的自由心境的呈現(xiàn),甚至是一種沐浴在快樂氣氛中的休息。但顯然也是有不同的,是真孤獨,喧鬧中尤其寂寞,不喜歡被人打擾。
這便是心靈層面的差異了。觀念不同,需求不同,修為與境界都可能不同。曾經(jīng)一位讀大學(xué)的小朋友問我,突然間感覺到與原本十分要好的發(fā)小們沒有話了,深感對不起,很內(nèi)疚。是自己變了,迷失了真誠與樸實嗎?驕傲,自大,虛偽,浮躁了嗎?我以我的理解告訴她,你是變了,是你成長了,但是還沒有成長到足夠的高度。那些文化大家高不高?他們與平民百姓溝通有問題嗎?不同層次與志趣的人就不好相處嗎?——一個人一旦達(dá)到了一個足夠的高度,就會反倒縮小了高與低的差距,雅與俗甚至是善與偽都能包容了。因為你的天大了,地大了,情懷大了。
人的成長也是波浪式的,尤其人到中年之后的體會。一度缺欠,一度豐盈,再缺欠,再豐盈,最后終于發(fā)現(xiàn),卻原來都是含著稚嫩。
正是當(dāng)下這個迷蒙的時代,信仰丟了,道義丟了,良信也丟了。難怪越來越多的人發(fā)生了抑郁!但是如此說來,這種抑郁也是成長,是社會成長的一個過程、表現(xiàn),是一種靈性層面的萌動。起碼,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想了,開始仰望星空探尋世界以及自我性靈的存在了,盡管可能拔不出腳,可能會瘋掉!
經(jīng)常勸朋友們,尤其中年之后的朋友們,生活中不由自主的事情太多,天有風(fēng)云,人有貴賤,與其枉自嗟嘆蹉跎,不如給自己建一個“關(guān)注點”,將生活集中于這個關(guān)注的點上深入進(jìn)去,便是“世外桃源”了,一切無干自己心靈快樂的俗塵雜遝自然都被屏蔽開去。人到中年,浪抵沙洲,朋友圈逐漸平實縮小,興趣偏好也最容易淡化,要么做一個渾頭渾腦飽食終日的凡夫,只管經(jīng)營好自己的家庭過自己慣常的小日子;要么培養(yǎng)偏好自娛自樂,不時地哪怕只跟自己的靈魂說說話,可以浮想聯(lián)翩,權(quán)當(dāng)是醉臥夢中,可哭可笑可以執(zhí)拗,甚至也可以是一種孤僻。如此,快樂悠然便可見南山了。我最推崇的就是后者。世界改不了,人是生就的命,何況時遇不濟(jì)呢?只有自己的靈魂可以自己主宰,但需練就一點通達(dá)的心性!如果人人都能如此“獨善其身”,這世界還有什么不好?
建議朋友去寺廟走走,只當(dāng)是郊游散步消遣,尋一個角落坐下來,靜靜地聽,靜靜地看。也可以什么都不聽,什么都不想,就那么呆呆地哪怕是傻傻地坐著便好,讓大腦來一次清空,給靈魂一隅空隙;也可以任憑思緒做無序的游蕩,恍如夢一樣不著邊際,不需邏輯也無需牽強(qiáng),只一具尸殼于佛寺的空靈中沉睡即可。一日很短,或風(fēng)或雨或晴空,這是一個靈魂的休息,悟與性,或許就在剎那間得以升華了。
世態(tài)紛雜,人事驕躁,獨享清凈不是件容易的事;蛟S,這種清凈便是一種靈性的滋養(yǎng),畢竟需要一種超脫。如此,孤獨一點反倒是好事。
孤獨,正是靈性胚胎的胞宮,但有一些靈性需求的人必會存在于孤獨。陳道明說王菲上升到靈性需求的層面,再也尋不見可以伴她靈魂相生與相棲的情侶,常人或許不知,抑或不解,甚至怪她的“失!保炙摹扒甯摺、“另類”,怪她脫離了塵俗的怪圈。
上升是需要代價的,便是孤獨的代價。常俗之人可以不懂,可以嗔怒于這種“靈性”的需求,甚至抱怨這種“靈性”的“不可理喻”,但是“靈性”卻不可以反其道行之,不得已只能“自食其果”——靈性是一種境界。靈性需求不是他人能夠給予可以輕易提攜的,其中的“悟”便是心性,是自身生命本源的萌動,是理性趨向陽光的需求,是昆德拉關(guān)于輕與重之重的抉擇。
人是貴有思想的,但也害于思想。兩個不同層面的思想發(fā)生碰撞,必是可悲的。孰是孰非?奈何?所以王志文找不到可以隨時說話的人,王菲也只好棲居于“孤獨”;即使能夠找到,不再“孤獨”,誰又敢說如此便可達(dá)成長久的相契?如果能,那才是造化。不能說沒有,卻是極少!
理性區(qū)別于靈性,理性具有更大的兼容性和遷就性,因此它更多棲居于常人之中。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jīng),但卻不離不棄甚至“相濡以沫”,就是理性的結(jié)果,因為有理性,有遷就,所以才有中國式家庭的更多的包容和“穩(wěn)定”。親情多于愛情,甚至私情與無奈的契合才是中國式家庭最普遍最根本的魔咒。
常人也無須做什么靈性的夢,渾頭渾腦并沒有什么不好,畢竟時下的天氣使然,粗鄙泛濫,仁德飄渺,黑即白,白即黑,天降云霧,地生陰霾,人們多已被熏被洗得渾渾然焦焦灼灼不知東也不知西鹿馬不分了。潔身難,清靜難,說幾句心底的私語甚至也難,還要在私底下說成悄悄話,甚至只能是對著自己說,都成了精神的“另類”奢侈。
所以,享受孤獨正是靈性的層面,可惜能夠如此享樂,甚至懂或僅僅“懵懂”的人都不多。
孤獨是常人所見,卻不見“孤獨”人內(nèi)心其實的博大!孤獨人不見得真是孤獨,這是靈性的一個境界,只有“孤獨”了才會懂,孤獨人自身不是孤獨的。這便是“勘破、放下和自在”!盁o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狈鹫Z如此,明凈通達(dá)之人自當(dāng)堪破。獨而不孤!
然則畢竟太多的孤獨者不是這樣,卻是深陷于泥淖,心靈極度孱弱。文學(xué)巨匠老舍如何?大明湖畔靜坐一夜,終還是未留一言一語步了屈子后塵。可悲可嘆!知情人知道,老舍先生的悲劇正是他與家人并這個社會的兩個思想層面,兩種人性,或者說是人性中的兩個極端、兩種“道義”劇烈相撞的結(jié)果。最可悲,從此消亡的不僅僅一個個體的老舍先生,實則卻是一個民族與文化的墮落,道義的崩塌。其中隱意,即使渾渾噩噩不明就里者又豈不明白?屈原,老舍,他們真的舍得下這個世界?他們愛得太深了,他們必須為之殉道!
——平常一點,還是安享孤獨吧……
【孤獨,靈性的代價散文】相關(guān)文章:
文字的靈性散文05-02
個人的孤獨散文05-02
孤獨的闡述散文05-01
孤獨的眼淚散文04-30
孤獨美的散文04-28
孤獨的狼散文05-02
是的,孤獨的散文04-30
叩問孤獨的散文04-30
寂寞與孤獨散文04-30
學(xué)會孤獨的經(jīng)典散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