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藝術的故事》讀后感范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現(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藝術的故事》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藝術的故事》讀后感1
“我們對藝術的起源跟對語言的產(chǎn)生一樣不甚了了!碑斎,這里的藝術主要指視覺藝術以及雕塑、建筑。
藝術是什么?如果只是畫畫畫、塑塑像、編編圖案、蓋蓋房子,那么藝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太古;如果僅把藝術當作用于欣賞需要保護的奢侈品,那么藝術的歷史應該并不長。
姑且放下這個令人頭疼的問題,換個角度,簡單的解構已有的被承認的藝術品,從藝術品的基本屬性入手。每件藝術品或多或少都有實用性和美,這兩種屬性我現(xiàn)在認為應該是負相關性的,從原始藝術品到現(xiàn)代藝術品的特征可以佐證。原始藝術的第一標準必然是實用,因為當時的生產(chǎn)力極為低下。以建筑為例,修筑房屋首要的是構筑一個遮風擋雨的休憩之所,然后才會考慮看起來順不順眼,即所謂的合不合適。你建的大家一看就喜歡再好不過,但是如果你審美有限,有個窩也湊活。所以就原始藝術而言,實用性是第一屬性。
原始藝術的實用屬性滿足兩個方面——自然的和超自然的。比如建房躲避自然,雕像祈求神靈。滿足超自然的方面,影響深遠,至今保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趣的是我們還不怎么能知覺。舉個例子,如果有人拿著你心愛人的照片,當你面,用剪刀戳照片里的人的眼睛,你會有什么感覺?我會暴怒,我會有一種我心愛人也受傷的感覺,即使我知道那只是照片而已。藝術品能夠實現(xiàn)超自然目的的原因,我認為是我們錯誤的`將世界的'聯(lián)系無規(guī)律化,似乎只要能建立聯(lián)系就能影響另一方,無論這種聯(lián)系有多牽強,長得像能聯(lián)系,名字一致能聯(lián)系,拿點原主的東西也能聯(lián)系,只有想不到?jīng)]有聯(lián)系不到。本著這樣的精神,原始人創(chuàng)作了藝術史上極為重要的幾幅洞穴壁畫——西班牙Altamira洞窟里的野牛和法國Lascaux洞穴里的馬,他們相信將馬和野牛畫出來,然后鞭打折磨壁畫,外面的馬和野牛也會受到影響,以期收獲滿滿。
所以,原始藝術家的首要任務,不是作品美不美觀,而是作品有不有效。能不能讓部落里所有人都認同你與某種東西建立了聯(lián)系,并且這種聯(lián)系是經(jīng)典的,是某種約定俗成下的,是成敗與否的關鍵。情形類似于春節(jié)時的春聯(lián),春聯(lián)聯(lián)系的是美好的愿景,大家約定必須用紅紙來寫,用其他顏色的紙寫就不是春聯(lián),就不能建立聯(lián)系。那么原始藝術家還有創(chuàng)作空間么?有!繼續(xù)以春聯(lián)為例,在紅紙的基礎上,各家可以選擇漢字的顏色,一般是金的或黑的,可以選擇漢字的字體,楷、隸、行、草。還可以選擇背景花紋,在不影響主體字的情況下,選擇紅紙的花紋,選擇空白地方的填充圖案等等。每家的春聯(lián)都能代表各自的審美,而這種審美,就是原始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空間。
提起原始藝術,特別是當看到“原始”兩字時,總讓人聯(lián)想到長相寒磣,制作簡單,恨不得就像《洛書》、《河圖》一樣幾根線就能搞定的東西。這應該能代表原始時期的風格,但絕不能代表原始時期的技藝,原始時期的藝術家用簡易的工具足以制作一件自然主義的作品,比如尼日利亞伊費的青銅黑人頭像,栩栩如生(這才是栩栩如生和教科書里說某些器皿栩栩如生完全不同);比如美國西北岸印第安海達部落酋長的房子,刻畫的精細程度和《三國立志傳三》有一拼。但是為什么我們看到的整體風格顯得如此生疏?我們從觀念的角度來解釋,原始藝術家認為沒必要,或者說描繪得太清晰了不利于腦補,構建不了聯(lián)系;亦或可以從符號的方面入手,墨西哥阿茲特克時代的Tlaloc,就是以響尾蛇作符號拼湊成的,據(jù)阿城老師考證,中國的饕餮紋,可能是青龍和天極神兩大符號重合的產(chǎn)物,符號化的東西無法自然起來,所以長成那樣情有可原。
《藝術的故事》讀后感2
讀了這本書《藝術的故事》后,感覺它為我打開了一個嶄新的世界,這也是我們學藝術討論最多的一個問題——創(chuàng)新問題。《藝術的故事》從頭至尾就是講藝術怎樣創(chuàng)新,藝術的風格怎樣變化,一個新的風格怎樣取代舊的風格。舊的風格是不是就完全死亡呢,不是,它還會有死灰復燃的時候。這本書講了一個傳統(tǒng)不斷變化、不斷延續(xù),一個藝術創(chuàng)新的問題,就這點而言最適合學藝術來讀的。
《藝術的故事》顧名思義不是一部高深的學術著作,作者開宗明義:本書打算奉獻給那些需要對一個陌生而迷人的領域略知門徑的讀者。因此作者的任務是用淺近的語言,讓讀者用嶄新的眼光去觀看藝術作品。簡而言之,這是一部通過藝術史來幫助人們欣賞藝術的通俗讀物。
記得德國藝術史家溫克爾曼在觀看一件巴洛克雕塑時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這是什么樣的輪廓!”顯然,藝術欣賞的首要問題就是形式問題。這也使我們想到了另一位偉大的藝術史家、形式分析的奠基者沃爾夫林,他在《藝術史的基本概念》中曾對形式分析的問題提出了五對概念,即線描性和繪畫性、平面和深度、封閉形式和開放形式、多樣性和同一性、明晰和朦朧。這五對概念影響深遠,成了后來講授藝術形式的出發(fā)點。然而在《藝術的故事》中,我們卻看到了作者更簡潔的手法,他只用構圖設計的平面性和忠實自然的立體性這一對概念就完成了沃爾夫林五對概念所起的作用。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分析法也是作者貫穿全書的一個重要觀點,我們在閱讀時將不難發(fā)現(xiàn)。
本書作者的另一個重要思想,即作者在前言中所交代的一個觀點:一方面,在藝術問題的解決上,某個問題的解決方案無論怎樣激動人心,都毫無例外的在別處激起了新問題;另一方面,藝術發(fā)展在一個方面有什么所得或進步,都必然會在另一個方面有所失,主觀的進步概念無論多么重要也不等同于客觀的藝術價值的提高。正是由于這些原因,《藝術的故事》講述的是各種傳統(tǒng)不斷迂回、不斷改變的故事,每一件作品在這故事中都既回顧過去又導向未來,因為在這個故事中,哪一方面也不如這樣的景觀奇妙:即一條有生命的傳統(tǒng)鎖鏈還繼續(xù)把當前的藝術跟金字塔時代的藝術聯(lián)系在一起。換句話說,“藝術為何會有一部歷史”?作者以其特有的`方式給出了回答。因此,如果說《藝術的故事》有一種藝術史的模式的話,那就是藝術問題史的模式。它不僅不同于藝術進步史模式,而且尤其反對那種已成了陳詞爛調(diào)的藝術是時代精神表現(xiàn)的模式。正是在討論藝術問題的提出與解決時,作者建立了一個社會情境的模式,這個模式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藝術家所面臨的問題情境。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用簡潔的語言把手中的問題表達得如此清楚透徹,真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本書不因用語淺近而降低理論的深度,正所謂“意深而文明”,使其寫作本身就成了一種藝術。
西文藝術史的研究,從作為一門學科算起,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的研究重鎮(zhèn)在20世紀上半葉之前,主要集中在德語國家,所謂的藝術史的語言就是德語的語言。從20世紀初,藝術史研究中出現(xiàn)了一種趨勢,即要為藝術史找到一種科學基礎,于是學者紛紛把目光轉向了心理學,并產(chǎn)生了很多心理學式的藝術史研究理論。其中有一種可稱為所見與所知的理論。這種理論認為歷代藝術家堅持不懈地與妨礙他們精確描繪視覺世界的知識進行斗爭。知道事物實際如何,例如知道人的面部是以鼻子為中軸線兩邊對稱,就會妨礙人們對側面像的描繪,要獲得純粹的視覺藝術就需要不帶成見地觀看這個世界,就是這場與知識的破壞力量的斗爭,以及要恢復“純眼”的決心,使藝術從埃及的完全“概念性的”藝術走向了印象主義的完全“知覺性的”藝術。
【《藝術的故事》讀后感】相關文章:
有關藝術的故事作文12-03
職場口才藝術故事08-09
《藝術的故事》讀后感07-17
《藝術的故事》讀后感07-17
有關藝術家的故事9個10-12
藝術的故事作文匯總9篇08-05
有關藝術的故事作文合集八篇10-25
關于藝術的故事作文合集六篇10-23
關于藝術的故事作文合集五篇05-06
藝術的故事讀后感(通用8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