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2012年01月讀后感
漂泊經(jīng)歷 人生礪煉文/徐瑞森
我筆下的主人公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內(nèi)蒙古大學2009級文學研究班學員、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烏蘭察布市集寧區(qū)作協(xié)副主席郝秀琴,我要撰寫的讀后感是作家郝秀琴《參商情緣》、《血之夢》、《六合琴聲》、《漂泊羊城三部曲》等諸多作品中的《漂泊羊城》第一部。
這部書從體裁上說,是我有生以來所讀書籍中體裁獨特、手法創(chuàng)新、最感動靈魂的一部作品。說實話,當我讀這部書時,我不至一次為之動容。雖然場面不是在敘述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雖然沒有商界幾個對立雙方的明爭暗斗,雖然沒有幾個主配角的情感廝殺。但卻讓我心靈一次次經(jīng)受洗滌,內(nèi)心不至一次試問這個社會,章章節(jié)節(jié)留給我無比厚重而龐大的令人深思與遐想的空間。
說作品體裁獨特,是因為作家大膽使用第一人稱——我,看似是一篇篇散文漫記,其實故事與故事之間段段相連,環(huán)環(huán)緊扣,真實有序地記錄著作家漂泊他鄉(xiāng)的艱辛和無奈、勤奮和奔波、自尊和理性、觀察和包容的精彩畫面。記錄了對兒女的厚望和摯愛、鼓勵和鞭策,演示和塑造了母愛的化身。記錄著廣州風俗習慣、飲食文化、用餐方式、消費觀念、生存環(huán)境的點點滴滴。
說手法創(chuàng)新,是因為作者似乎在記錄從離開家鄉(xiāng)到廣州漂泊、從尋找工作到幾次嘗試、從邊求職到邊寫作諸多不平凡歷程。恰恰就是這一過程,椎骨洗髓地反映和刻畫了一個時代,反映了一個時代文學女性的艱難程度,刻畫了一個時代文學女性在人生選擇和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別樣風采。作品脫離了傳記的束縛,以議論加抒情的方式,深化著每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揭示著事物的本來面貌。更值得注意的是,作家以北方人的視角,以一個來自烏蘭察布大草原作家的思維,審視著完全不同文化地域和文化層面背后的真實。是作家與新面孔視覺上的交溶,是北方人與廣州人生活方式的對話,是南北文化背景的相互碰撞,是心靈深處的隱喻和糾葛,是對現(xiàn)實社會人情冷暖的無情揭露。
我知道,《漂泊羊城》很可能有好多人沒曾讀過,但這不怕,只要你能有幸讀到,你一定能體會到我讀書時的感受,也一定能產(chǎn)生與我一樣的共鳴。我用研讀《史記》和《論衡》時才有的咬文嚼字來品讀《漂泊羊城》,寧愿流著淚生怕落下某一個細節(jié),生怕落下某個關(guān)鍵的詞句。甚至說,我不是在讀書,而是跟著一位漂泊的女人在瀏覽大千世界,在識別鮮紅人生足跡的條碼,在攀登人生理想的頂峰。她的文字在我眼里處處燃燒,她的話語在我心潮不斷沸騰,她的經(jīng)歷是在向讀者傾訴。燃燒的火焰照亮了她所走過的路,干凈、純潔、執(zhí)著、剛毅、頑強、慈愛……。她的傾訴道出了人生價值的真正含義,文學、理想、理性、奮斗、挑戰(zhàn)、嘗試……。所以說,她的人生礪煉給人以啟迪,給人以思考。漂泊的經(jīng)歷在作者看來是無奈的,然而在我的眼里卻是偉大的,她敢于沖破傳統(tǒng)思維,敢于挑戰(zhàn)自我,敢于嘗試女性能量,最大限度地彌補生活上的孤寂,盡心奉獻母愛深情。志向在她腳下升高,文學在她筆下產(chǎn)生魅力,女性在她身上演繹得無比剛毅。
《一千零一夜》里的航海家辛巴德,一生喜歡漂泊。每次出游都會遇到生命危險,每次都有非凡的奇遇,但他最終都能艱難地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巴格達,每次都能出人意料地獲得豐厚的珍寶。辛巴德雖然經(jīng)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磨難,但他卻在磨難中享受著快樂。作家郝秀琴隨兒子漂泊羊城,我認為這是她人生的礪煉,是文學的積累,是認識自我價值的階梯,是獲得巨大精神財富的偉大壯舉。她得到的是常人永遠得不到的東西,她所經(jīng)歷的是常人永遠無法體會到的境界!兑磺Я阋灰埂肥且徊抗适,而作家郝秀琴的故事卻是真實的,真實地像一個人的肉體和靈魂一樣,一點都不能分隔,一步都不能調(diào)換。
2005年9月,郝秀琴為兒子陪讀,帶著“全部家當換成幾張皺皺巴巴的票子”的復雜心情,來到歷史名城廣州。四年多時間,“心在日子的夾縫中已經(jīng)磨起了老繭”,落在家鄉(xiāng)的最后一滴眼淚早已風干。她在謀職時,隱瞞了作家的身份,從過雨煙云中剪一片薄霧包裝著出賣苦力的演技。夢想忘掉家鄉(xiāng)的藍天碧水,快速鉆進無數(shù)真金白銀打造的廣州鬧市,過上為柴米油鹽奔波的生活,干到有尊嚴又風光的工作,脫離平庸俗氣的味道。其實,現(xiàn)實的廣州并不是天堂,更像是五味雜陳的粥鍋,是那樣的喧囂,是那樣的擁擠,是那樣的彌漫,甚至像幾千層紗布,過濾著東西南北的匆匆過客,沉淀著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四年后,兒子以優(yōu)異的成績留在了中山大學,她也選擇了離開,選擇了回到她夢寐以求的故鄉(xiāng)—大草原。廣州固然好,但用她自己的話說:“它能把我拉到心的居所嗎?”她謝絕了廣州一年四季綠色的挽留,她丟掉了對木棉花的衷情,她忘卻了面對富貴竹的感慨,她把廣州人的“湯文化”看得淡之又淡,她把中山大學校園里僅有的一塊靜土忘得一干二凈。相反,她被博大的母愛所撼動,她應該在大草原放飛自己,因為她也是慈愛的母親,因為她的翅膀需要無垠的藍天。她把自己的尊嚴和理想看得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她把對丈夫的承諾和對子女的強烈責任看得比天還要大,比地還要厚。
當我悄悄合上這本書的最后一頁,我眼前已經(jīng)不是沸騰的廣州,也不是夜以繼日辛勤耕耘的作家郝秀琴的身影,而是廣袤的大草原,以及草原上盛開的山丹花、金銀花、百合花,五顏六色的花朵,把作家郝秀琴的文學夢想裝點得絢麗奪目。一望無際的綠色,把作家郝秀琴的文學成就高高托向蒼穹。
【01月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讀后感”的讀后感04-25
《童年》讀后感-讀后感02-29
別人讀后感的讀后感04-25
讀后感(寫讀后感)04-25
《目送》的讀后感。x后感!04-25
讀后感啊讀后感04-25
不算讀后感的讀后感04-25
不是讀后感的讀后感04-25
《草房子》讀后感-讀后感02-15
魯迅吶喊讀后感_讀后感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