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彌兒》讀后感
2010年11月16日 對盧梭的教育理念我們應采取“取其精華”,面對現(xiàn)在的教育現(xiàn)實和教育條件,我們又應采用怎么樣的適合“現(xiàn)代愛彌兒”的成功的“自然教育”? 《愛彌兒》讀后感 廣州 王艷 在師范院校讀書時就聽說《愛彌兒》,但一直無暇拜讀。時至今日,身為教育工作者,有幸參加劉老師主持的工作室,在強力推薦下,我利用假期一字一句地認真研讀了《愛彌兒》。 法國思想家盧梭的《愛彌兒》這本著作,是一本被譽為“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上,縱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毀,教育園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作,是最完整、最系統(tǒng)的教育論著。 在這本書中,詳細地闡述了盧梭對人的教育的觀點。他借助一個構想出來的人物——愛彌兒從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細致地表述了他對自然教育的觀點及設想!稅蹚泝骸饭卜治寰,他根據(jù)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nèi)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fā)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于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于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jīng)具有一些經(jīng)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發(fā)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盡管這種分期以及把德、智、體教育的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學的,但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征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后來資產(chǎn)階級教育學的發(fā)展,特別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啟示。 讀完這本書,我的感覺很奇妙。有如讀圣經(jīng),讀小說,慢慢咀嚼又有如教育詩篇,,,,。后來,在現(xiàn)實和理想之間比較之后,我有了自己辯證的看法。 。ㄒ唬┪【A 1、教育原則——順應兒童天性發(fā)展 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自然教育),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這與我們新課改提倡的“以人為本”可謂殊途同歸,F(xiàn)在的家長們切身感受到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以至于將來被社會淘汰。于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陪伴著孩子穿梭于各種不同類型的器樂、美術、舞蹈、英語之間,肆意侵占了孩子們的玩耍時間,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結果是:舉例,美國的《天線寶寶》系列動畫風靡世界各國的兒童,只因為它天真、淳樸、不加人工雕琢。而2010年央視制作的《開學第一課》中10多個約10歲以下的男孩合唱一首搖滾歌曲,無論是歌詞還是臺風都有明顯的成人痕跡,連我們的學生看了都邊笑邊搖頭。對此,盧梭反對為了所謂的遙遠的將來的幸福,而犧牲當下的快樂。他認為“希望孩子將來有一天獲得幸福,卻讓孩子目前遭受苦楚,如此遠慮是多么可怕!”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fā)展,產(chǎn)生嚴重的后果。的確,兒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我們在教育生活中,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來進行教育,任何違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學,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長時間存在。“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币虼,在制定教學方案時,利用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運用簡潔明快的圖案,通俗易懂的語言,順乎兒童的思維方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使教學目的獲得最大化的成效。 2、教育策略——激發(fā)好奇,維護興趣 書中,還有這么一段話,值得借鑒:“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yǎng)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yǎng)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 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因此,興趣是前提。就拿學生學習使用顯微鏡來說吧,如果學生不喜歡顯微鏡,就是教給他再多的操作方法,我想也是枉然。那形成良好的操作習慣和操作能力就更不太可能了。那怎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對事物的或?qū)W問的興趣呢?我認為應該保持學生對事物或?qū)W問的好奇心和學生在學習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如學生在學習起步時,教師不吝嗇自己的贊賞,給予學生肯定,讓學生對顯微鏡的認、摸、用不斷加深其對顯微鏡的了解。當學生覺得顯微鏡很有意思的時候,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習認識顯微鏡的操作,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自我學習的方法。自我不斷學習操作的過程就是養(yǎng)成習慣的過程,我想這樣的顯微鏡教育不可能讓學生學不會顯微鏡的運用。 3、教學方式——重行以求知 在教學方法上,盧梭反對教條主義而著重行以求知。他勸說教師放棄冗長的講述,使更多的教學滲透在師生的共同活動之中。例如:觀察蒙莫朗西北方森林位置,當愛彌兒問:“做這種事有什么用呢?”我說:“這事是空閑時做的,如你認為不好,我們就可以不做,因為其他有益的事還多著呢!蹦且惶,我們就不再研究地理位置。第二天早晨,我們一起散步至森林,卻找不到回家路,我就設法讓愛彌兒通過昨天說的森林在蒙莫朗西之北,找出蒙莫朗西必定位于森林的南方,通過以前學習的根據(jù)太陽找出北方的位置,找到判斷南方位置的方法,走出森林。使愛彌兒認識到天文地理還真有點用處。這樣一來,那天的事情,愛彌兒將終生不忘。如在家里用這件事教育愛彌兒,他第二天必定就忘記了。所以我們應當盡量用行動去教育學生,只有身教不承做到的才用言教。從上述例文中可以看出,盧梭用了極其簡單的方法,卻起著不簡單的作用。他認為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啟發(fā)兒童、青年的自覺性,為此特別重視動機、興趣和需要在學習中的作用。盧梭十分重視直觀教學法,他認為唯有對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觸和觀察,才能確實了解事物的主義和觀念。對實際事物直接觀察才是最有效的方法。盧梭還十分強調(diào)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對填鴨式、命令式的教學方法則極為厭惡。另外,盧梭還告誡教師要根據(jù)兒童的理解水平來選擇學習內(nèi)容。“永遠不要把兒童不能理解的東西向兒童講述。”為了保持知識的正確性和鞏固性,他主張要恰當安排兒童的學習速度,不急于求成,不貪多圖快,不好高騖遠,他這些改革知識教學的內(nèi)容和方法的新見解,對于我們今天的教學改革也富有啟示。 (二)發(fā)展性地理解《愛彌兒》 1、 辨證看待“自然教育”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fā)展。因此,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采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盧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當時學校附屬于教會、以宗教信條束縛兒童的個性發(fā)展的情況下,他所渴求的“個性解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客觀上也是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他所主張的實物教育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盡管十分簡單,然而也有某些借鑒作用。但是,盧梭是一個唯心主義的“自然神論者”。但是愛彌兒生長的環(huán)境其實是一個用框框條條筑就的牢籠,雖然作者不斷強調(diào)其追求的自然本性、普遍性教育,但是,愛彌兒的智力、出生地、家庭狀況、甚至身體素質(zhì)都已經(jīng)是被決定的因素。每個人的出生都是命定的,如果一個人能選擇出生地、出生家庭,估計99.9999…%的嬰兒都跑到美國豪亨之家了。所以在這點上,我更認同我國的儒家教育——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其實,兒童在剛出生時,本就是一張白紙。家庭環(huán)境和父母是第一個被描繪在這張白紙上的人和事。家庭環(huán)境的變化,父母的一舉一行都將成為其模仿、學習的榜樣,因此每個兒童因其家庭環(huán)境和父母教育方式的差異,對每個兒童所造成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也各不相同。隨著年齡的增加,各種信息不斷地涌入,兒童不具備明辯社會道德等抽象事物的思維分辨能力,無法辨別事物的對與錯。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首先必須了解學生的個性及心理活動,利用學生該年齡所特有的心理特征,運用自然教育法,發(fā)揮兒童的天性,合理地引導,有的放矢地進行發(fā)揮擴展,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2、正確認清教師的職責 《愛彌兒》(第一卷第2頁)認為我們生來軟弱,生來愚昧,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予我們。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們每個人都是由這三種教師培養(yǎng)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育不同而互相沖突的話,那么對他的教育就不好;如果三種教育都趨向于同一個目的的話,那么他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愛彌兒》也強調(diào)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對于這一點我是舉雙手贊同的,F(xiàn)代的社會給我們這些在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太大的壓力,把培養(yǎng)人的功與過全都歸因到老師的身上,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教育工作者不單只是我們這些在校的教師,還包括家庭里的父母親長輩等?v使我們學校的老師要負起全部的教育責任,我們也只是盧梭所說的三種教師當中的一種教師,而不可能做到是三合一的全能教師。 社會應當重視家庭教育像重視學校教育一樣來對待,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從心理上放棄,有些家長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老師身上,希望老師幫他們把子女培養(yǎng)成龍成鳳。其實當一個孩子從父母的手上交到老師的手里的時候,這個孩子基本已經(jīng)成型。打個比方說,當我們見到一個還沒有接觸學校教育的孩子時,從他的行為舉止就可以基本判斷出這個孩子是什么性格的人;當老師的工作只是對他進行改造,好的保留鼓勵發(fā)展,不好的通過各種教育方式剔除,我覺得教師的工作就是一個補救的再生產(chǎn)的工作,原材料已經(jīng)定了,教師唯有嘔心瀝血地通過一些藝術工作讓這個材料變得更加的完美。(這兩段摘自網(wǎng)絡) 3、也要清楚社會媒體的【《愛彌兒》讀后感】相關文章:
愛彌兒閱讀心得08-22
愛彌兒讀書筆記(精選13篇)06-15
讀愛彌兒心得體會04-03
愛彌兒讀書筆記(通用16篇)01-06
愛彌兒讀書筆記(通用27篇)01-05
讀愛彌兒個人心得10篇11-16
《愛彌兒》讀書筆記(通用39篇)01-24
愛彌兒讀書筆記范文(精選12篇)01-23
《愛彌兒》讀書筆記(通用12篇)01-25
愛彌兒讀后感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