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略論馮夢龍的民歌觀
文化遺產(chǎn)2011年第4期
略論馮夢龍的民歌觀
趙玲玲
[摘要]明代是中國市民文學的繁榮時期,中后期民歌的盛行更成為文壇一道獨特的風景。民歌的流行,文人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其中,馮夢龍在搜集、整理、選編、刻印民歌方面有顯著的成就。他搜索、整理了幾種民歌集,當中的《掛枝兒》(又名《童癡一弄》)、《山歌》(又名《童癡二弄》)是明代最優(yōu)秀、最受歡迎的民歌集。這兩本民歌集充分體現(xiàn)了馮夢龍的民歌觀。概而言之,《掛枝兒》和《山歌》反映的馮夢龍的民歌觀有三個方面:“情真”、“適俗”、“注重傳播”。
[關(guān)鍵詞]馮夢龍民歌情真適俗注重傳播[中圖分類號]K8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890(2011)04—099—05
《掛枝兒》和《山歌》④是馮夢龍在明代天啟
年以后編纂的民歌集!稈熘骸饭卜质俊
私,歡,想,別,隙,怨,感,詠,謔,雜。主要描寫男女的愛情和當時的社會風貌,后者所占比例不大,主要集中在謔部!渡礁琛饭彩砹
一、情真
“真情”一直是文學作品中的靈魂和核心,它貫穿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始終。許多具有感人魅力的作品正是以自然情感引起人們的強烈共鳴!罢嬖娫诿耖g”理論對明代文壇的影響,更多是由于它強調(diào)用“真情”來激活僵化、停滯的文壇。這種對真情的追求,實質(zhì)上就是對于心靈自由的追求,對不受壓抑,平等自由生活的向往。馮夢龍在民歌集中所體現(xiàn)和強調(diào)的情真觀,即為上述內(nèi)容,主要強調(diào)感情的真摯。馮夢龍在《太霞新奏序》中這樣提到:“文之善達性情者,無如詩三百篇之可以興人者,問其發(fā)于中情自然而然故也。自唐人用以取士,而詩人于套,六朝用以見才,而詩人于艱,宋人用以講學,而詩人于腐。而從來性情之都,不得不變而之詞曲……今日之曲,又將為昔日之詞,詞調(diào)膚亂,而不足以達人之性情,勢必再而之《粉紅蓮》《打棗竿》矣!”④馮夢龍以此強調(diào),真正善達性情的文學,應該是發(fā)于中情的!恫窖┏趼曅颉分羞@樣提到:“學者死于詩,
——私情四句,雜詠四句,私情舊體,私情長歌,
雜詠長歌,桐城時興歌。內(nèi)容以愛情題材為主!皰熘骸边@種曲子的體裁流行于明代天啟以后,一般多為七句。山歌則興于明代中葉以后,單調(diào)四句,二十八字,可大量增加襯字。②一般認為這兩種曲子都是民間俗曲或民歌,它們的最早創(chuàng)作者來自江南吳語地區(qū)的農(nóng)村和市井階層,但其中也夾雜著部分文人包括馮氏自己的擬作。如《山歌》私情四句舊體《篤癢》下注:“此歌,聞之松
江傅四。傅亦名姝也!薄蹲郊椤废伦ⅲ骸按擞嘤烟K
子忠新作。子忠篤士,乃作此異想,文人之心何所不有!庇捎凇稈熘骸泛汀渡礁琛窡o論在當時,還是在后世,影響都極大,幾乎每篇都有馮夢龍的評點,很能體現(xiàn)馮夢龍的文學思想,尤其是馮氏的民歌觀念。
[作者簡介]趙玲玲(1970一),女,湖北鄖陽人,廣東技術(shù)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廣東廣州,510630)
①本文所引《掛枝兒》和《山歌》原文,未注明出處者,均引自劉瑞明《馮夢龍民歌集三種注解》,北京:中華書
局2005年版。
②王起主:《元明清散曲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68—369頁。③傅承洲:《馮夢龍與通俗文學》,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頁。
99
而乍活于詞,一時系之肉之,間熟其抑揚之趣,
于是增損而為曲,重疊而為套數(shù),浸淫而為雜劇、傳奇,固亦性情之所以必至也!薄懊耖g性情之響,遂不得列之于詩壇,于是別之日山歌。”①可見,馮夢龍認為文學最重要的是要能夠表達出人們的
涂牡丹”一樣失去了本真之美。民歌作者在勞動、
生活中有感而發(fā),出自肺腑,達到“最淺最俚亦最真”的效果,這種出自肺腑的本真之美,就是
李開先所說的“語意則直出肺腑,不加雕飾,俱
男女相與之情,雖君臣朋友,亦多有托此者,以其情尤足感人也!雹
另外,馮夢龍還有直接否定“文人之氣”的評注。如下例:
去年的芳草青青滿地,去年的桃杏依舊滿枝,去年的燕子雙雙來至。去年的杜鵑花又開了,去年的楊柳又垂絲。怎么去年去的人兒也,音書沒半紙?
感情是十分重要的,要“認情而發(fā),尚能同余人
之喜怒哀樂嗜好情欲!保ā缎⌒拊娦颉贰跺\帆集》卷二)而作品中所表達的感情又一定要是真摯的,因為只有用自己真摯的感情寫出的生活中真實的心理、情感和事情,才能打動別人,對別人產(chǎn)生影響,達到文學感染教育的目的。馮夢龍自己也
一直按照這個原則來進行創(chuàng)作。他說:“北之《粉紅蓮》,南之《掛枝詞》,其佳者語多真摯,政自
難得!薄短夹伦唷分,馮夢龍自評其曲日:“子猶(馮夢龍字)諸曲,絕無文采,然有一字過人,日真!
馮夢龍評點《掛枝兒》和《民歌》也常用“真”字,我們可以來看看《掛枝兒》中收錄的曲子及馮氏的評語:
我兩人要相交.不得不醋。
——《掛枝兒》卷七?感部《春》
馮評:又《暮春》一篇云:“恨.一宵
風雨催春去。梅子酸,荷錢小,綠暗紅
稀,度簾櫳一陣陣回風絮。晝長無個事,強步下庭除。又見枝上殘花也,片片飛紅雨。”亦通,未免有文人之氣。
馮夢龍批注中強調(diào)的是“未免有文人之氣”。書生之技、文人之氣,不是民歌的正途,不值得提倡。馮夢龍認為,民歌出自“民間性情之響”,因而應該是不加粉飾的,而應具有“情真”的特
——《掛枝兒》卷五?隙部《醋》
馮評:真實。
送情人,直送到門兒外。千叮嚀,萬囑咐,早早回來。你曉得我家中并沒個親人在。我身子又有病,腹內(nèi)又有了胎。就是要吃些成酸也,那一個與我買。
點。猶如他在《調(diào)情》篇后附的評語所說“毫無
奇思,然婉如口語,卻是天地間自然之文,何必胭脂涂牡丹也。”將“天地間自然之文”和“何必胭脂涂牡丹”對舉,表達的意思非常明確。
馮夢龍還有“有假詩文,無假山歌”的觀點。他認為詩文有真假,蓋為情造文所致,情有真假
——《掛枝兒》卷四?別部《送別》
馮評:最淺最俚亦最真。
害相思,害得我伶仃瘦。半夜里爬
起來打丫頭。為何我瘦你也瘦。我瘦是想情人,你瘦好沒來由。莫不是我的情人也,你也和他有。
之分,詩文亦是。而山歌則無,均為真情的抒發(fā)。
這正是情真觀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馮夢龍之所以極力鼓吹并整理、刊刻民歌,是因為他對民歌有與
別人不太一樣的認識,即真假詩文的觀點論。和
其他人單純地將民歌看作是假詩文的對立面不同,馮夢龍更進一步,認為民歌與文人的創(chuàng)作,本來
——《掛枝兒》卷三?想部《打丫
頭》
馮評:揉枕打丫頭。描寫無聊極思。亦奇亦真。
從這些評注中可以看出,馮夢龍認為要使作品達到“真”的方法就是崇尚自然,而非刻意的雕琢,應當是胸中真情的自然涌露,是“至情破出”的結(jié)果。如果加以雕琢,結(jié)果就會像“胭脂
就沒什么可比性,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民歌就是民歌。民歌所表現(xiàn)的人民群眾的思想是最真實的。民歌出自人民之手,不加任何雕飾,是勞動、
生活中的感受和想法,讀來最真切。因此他認為
最能表達真情的是民歌,他極力推崇《詩
經(jīng)》——“詩三百篇,子句長短不一格,可弦可
①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40頁。②傅承洲:《明代文人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21頁。
100
歌,皆詞曲也”,同時,他對名人散曲頗為不滿,提出“今日之曲,又昔日之詩,詞膚調(diào)亂,而不足以達人之性情,勢必再變而之粉紅蓮、打棗竿矣”。(D而對明代流行的民歌則極為贊賞,他在《敘山歌》中提到:
今雖季世,而但有假詩文,無假山歌,則以山歌不與詩文爭名,故不屑假。茍其不屑假,而吾籍以存真,不亦可乎?抑今人想見上古之陳于太史者如彼,而近代之留于民間者如此,倘亦論世之林云耳。②
馮夢龍倡立“情真”說的根本目的是想以“情真”取代“禮教”的地位,創(chuàng)立一種全新的倫理綱常。他把“情”放到了與“理”相對立的位置上,把“情”看作是先于理、高于理的一種超自然的力量是人的一種本能,是人的天性。他在《情史》中明確指出:“自來忠孝節(jié)烈之事從道理上作者必勉強,從至情上出者必真切。夫婦其最近者也,無情之夫,必不能為義夫;無情之婦,必不能為節(jié)婦。世儒但知理為情之范,孰知情為理之維乎?”⑧這在統(tǒng)治階級倡導以理學治天下,
思,《釋名》所謂:“俗,欲也,俗人所欲也!奔创吮玖x。④“俗”在明后期是一個尤值玩味的字眼,
就個體來講,俗是個人的情感和行為;就社會而
言,它是社會整體的欲望和習慣。它既指向整個社會,表現(xiàn)為社會整體文不能通而俗可通的趨勢;又指向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表現(xiàn)為個體內(nèi)心“習”與“欲”的激戰(zhàn)。從這兩層意思來看,馮夢龍的“適俗”觀有著非常豐富的內(nèi)涵,同時又具有兩個向度:一個指向社會中下層民眾(在明后期特指市民階層)的整體習慣和審美趣味;另一個指向“俗人之欲”。
社會上的文人雅士只是少數(shù),而“俗人”居多。文本創(chuàng)作如果要獲取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便要
從大多數(shù)人著眼,則應符合“俗人”的審美趣味
和習慣。馮氏在《古今小說序》中提出:“大抵唐人選言,人于文心;宋人通俗,諧于里耳。天下
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則小說之資于選言者少,而
資于通俗者多”。⑤唐人小說,作意好奇,深受文人的愛好;而宋代小說,通俗易懂,普通百姓非
常歡迎。馮夢龍通過唐宋兩代小說特點及讀者范
圍的對比分析,明確指出了小說創(chuàng)作要依靠和憑
“存天理,去人欲”的程朱理學成為官方哲學的明
代,馮夢龍所倡導的“情真”說作為一種新的思想道德規(guī)范,無疑具有號召張揚人性,反對程朱理學,引領(lǐng)時代風氣之先的革命性意義。
借多數(shù)人的道理!袄锒焙汀拔男摹睂Ρ龋@然
“里耳”居眾。小說創(chuàng)作若為“里耳”著想,以“里耳”為出發(fā)點和歸宿,那么,就獲得了最廣大的群眾的肯定,也就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同理,
二、適俗
從文字學上來講,“俗”在中國古代有兩重含義。一是“習”,《說文解字》日:“俗,習也。”“習”原指鳥的飛行練習,在人則指仿效、傳習,有延續(xù)、習染的含義,這種意義后來延伸為群體的習性、習慣;就文學觀念而言,是指積淀著時
民歌的創(chuàng)作也必須為“里耳”著想,以“里耳”為出發(fā)點和歸宿,方能獲得最廣大的群眾的肯定,才能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不適應大多數(shù)人的欣賞水平,民歌廣泛深刻的社會作用,就不可能得到發(fā)揮。相對“雅文學”而言,通俗文學在某種程度上是“讀者文學”,或者可以說,讀者是通俗文學的上帝。明后期社會經(jīng)濟、文學環(huán)境孕育下的通俗文學讀者群只能是新興的市民階級,馮夢龍要做到與俗相“適”,就必須對市民階級的閱讀趣味和審美要求有深刻的了解。由此可見,馮夢龍強調(diào),只有“適俗”,文本才能傳之久遠,文本精神才能千古不朽。
代意識的審美趣味,“通俗”就是審美意識和審美
趣味在時代制約下的和諧統(tǒng)一過程。二是“欲”,“俗”與“欲”在上古音義相通,
《禮記?緇衣
篇》說:“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惡以御民之淫!边@里“俗”就當作“欲”講,有欲望的意
①傅承洲:《明代文人與文學》,第58頁。
②馮夢龍,劉瑞明:《馮夢龍民歌集三種注解》(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317頁。③馮夢龍:《情史》(土),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999年版,第31頁。
④許慎,段玉成:《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76頁。⑤馮夢龍:《喻世明言》,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l頁。
101
馮夢龍曾經(jīng)說過:
“人言香令詞佳,我不耐愛。真是“慢慢得想?yún)s是無窮受用!
看。傳奇曲志明白條暢,說卻事情出便夠,何必雕縷如是。”這段話清晰地表明了馮夢龍對傳奇曲
志的要求就是要適俗,具體說來包括兩個方面:
三、傳播
馮夢龍積極編撰、收集民歌,除了整理以使
民歌得到更好的保存以外,也是為了民歌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播,使各層次的讀者都能閱讀到讀本。馮夢龍不僅僅在民歌的整理過程中體現(xiàn)了這種注重傳播的思想,在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也體現(xiàn)了這種思想。馮氏注重傳播的思想在當時也有一定的客觀優(yōu)勢得以實踐。明中葉以后,隨著城市經(jīng)濟的發(fā)展,市民隊伍的壯大,民歌也在城鎮(zhèn)流行開來,尤其是到了萬歷年間,民歌達到極盛時期。馮氏編的民歌更是得到廣泛的傳播。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編》中記載“比年以來,又有《打棗
一方面要“明白條暢,說出事情便可”;另一方面
要具備教育意義!豆沤裥≌f序》中提到:“(可使)怯者勇,淫者貞,頑鈍者汗下,雖日誦《孝經(jīng)》《論語》,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文學要通過通俗易懂,來達到感人“捷且深”的目的,也是因為當時“文心少而里耳多”,所以,用通俗的語言才能夠使文化程度不高的市民階層也能感受到文學的價值和作用,從而感受文學的文本精神,享受文學的滋潤。文學創(chuàng)作明白條暢,語言通俗易懂,市民階層能夠輕松地讀懂文本的內(nèi)容,明白其中的道理,文學本身的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內(nèi)容當然也就達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達到了“導愚”的目的。
另外“香令詞佳,我不耐看”,“何必雕縷如是”,又是反對盲目學習前朝文風,“不效顰于魏晉,不學步于盛唐。”(《小修詩序》)①而要發(fā)展適合于當代的文風。《掛枝兒》和《山歌》中的每首曲子基本上都符合這一標準。如:
要分離,除非是天做了地。要分離,
竿》、《掛枝兒》二曲,其強調(diào)約略相似,則不問
南北,不問男女,不問老幼良賊,人人習之,亦人人喜聽之!雹诳梢婑T夢龍編撰民歌受歡迎程度。
傳播雖是一個現(xiàn)代詞匯,然而傳播行為的實施,在中國文學發(fā)展長河中則具有悠久的歷史,馮夢龍可以說是其中的一個大師級的人物!毒劳ㄑ浴芬欢怼短K揪兒雙鏡重圓》詩云:“話須通俗方傳遠,語必關(guān)風始動人”。在馮夢龍看來,文藝作品要發(fā)揮社會教化的功能,首先要通過傳播,為讀者所接受。因此,他把作品的通俗化視為傳播久遠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馮夢龍主張文學要通俗易懂,才能夠獲得更好的傳播,是市井人民才能夠從廣泛流傳的文本中獲取信息。而通俗
除非是東做了西。要分離,除非是官做
了吏。你要分時分不得我,我要離時離不得你。就死在黃泉也,做不得分離鬼。
——《掛枝兒》卷二?歡部《分離》
馮評:說得煞落。
這首曲子與漢樂府《上邪》和敦煌曲子詞《枕前發(fā)盡千般愿》十分相似,然而語言風格卻更
加貼近于明代口語。
俏冤家,你怎么去了一向.不由人心兒里想得慌。你到把砂糖兒抹在人的鼻尖上,舐又舐不著,聞著撲鼻香。你到丟下些甜頭也,教人慢慢的想。
文學在當時也遇到了一個廣泛傳播的契機。通俗
實際上代表了市民階層的讀者需求。明后期市民階層普遍受到一定的教育,他們對書籍的大量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市場,客觀上刺激了書坊、刊刻、印刷業(yè)的繁榮,為通俗文學的發(fā)展奠定了物質(zhì)基礎(chǔ)。同時,大批商業(yè)市民隨著經(jīng)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提高,對文化的要求也更為直接和明顯,他
——《掛枝兒》卷三?想部《癡想》
馮評:舐著時,一丟砂糖,有何好處。慢慢的想?yún)s是無窮受用。
這兩首曲子,明白如話。俗,卻俗得十分可
們交游廣泛、好文喜客,或與文人相交,或干脆
自己刊刻文稿,當時的文壇名人王世貞就不無諷
刺地說:“新安賈人見蘇州文人,如蠅聚一澶!
①劉瑞明:《馮夢龍民歌集三種注解》(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3頁。②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40頁。
102
他們雖不免有附庸風雅之嫌,卻在客觀上促進了文學交流,使得市民與文人彼此的分子在流通,并由此促成了明后期文學中一個頗具特色現(xiàn)象的生成,即“市井文人化和文人市井化”,如福建的余象斗、蘇州的袁無涯、江西的鄧志謨等,都一身兼具文人和書商二職。市井文人能夠及時觸摸到市場脈搏,聯(lián)系作者和讀者兩頭,對民歌的發(fā)展起到了良好的“中介”作用。
馮夢龍注重傳播的思想在實踐中取得十分可觀的成果!稈熘Γ桑蹋┖汀渡礁琛吩诋敃r影響極大,據(jù)玉樵鈕瑗《觚剩續(xù)編》載:
“夢龍文多游
燈佛下(《掛枝兒?小和尚》),還是在村野路旁(《掛枝兒?送別》),只要是真摯、熱烈、大膽的愛情,都是為作者所接受并稱道的,并且他在其作品的序言、范例和評點中,反復使用“情”、“真”等關(guān)鍵詞。另外,強調(diào)語言的通俗,不一味法古,這些都是前人所沒有過的。馮夢龍所生活的晚明工商業(yè)發(fā)達,國內(nèi)外貿(mào)易繁榮,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guān)系開始萌芽,市民階級急劇興起!渡礁?偷》中唱道:“當初只當郎偷姐,如今新泛世界姐偷郎!敝械摹靶率澜纭本褪沁@樣一個世界。由于政治,經(jīng)濟上這些新因素的出現(xiàn),是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也出現(xiàn)了變化,李贄就是一個代表人物,他公然以“異端”自居,在文學上反對復古、摹擬,提倡抒寫己見,抒發(fā)真性情,重視小說和戲曲的地位,認為“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降而為六朝,變而為近體,又變而為傳奇,變而為院本,為雜劇,為《西廂記》,為《水滸傳》,皆古今至文,不可得時事先后而論也!
(李贄《童心
戲,《掛枝兒》小曲,與《葉子新斗譜》,皆其所撰,浮薄子弟,靡然傾動,至有覆家破產(chǎn)者。”①在范濂《云間據(jù)目鈔》中《記風俗》里說:“歌謠詞曲,自古有之,惟吾松近年特甚。凡朋輩諧謔,及府縣士夫舉措稍有乖張,即綴成歌謠之類,傳播人口……而里中惡少,燕居必群唱‘銀紐絲’、‘干荷葉’、‘打棗竿’,競不知此風從何而
起也!雹陬檰⒃犊妥樥Z》中的《俚曲》里也
說:“里弄童孺之所喜聞者,舊唯有:‘傍妝臺’、‘駐云飛’
‘耍孩兒’……后又有:
‘桐城歌’、
說》)⑧將《西廂》、《水滸》一類的傳奇和白話小說同《詩》、諸子一樣看作“古今至文”。而馮夢龍則深受李贄的思想影響,“酷嗜李氏之學,奉為耆蔡!保ㄐ熳圆堕她S漫錄》),他在《敘山歌》序中提出:“山歌雖俚甚矣,獨非鄭衛(wèi)之遺歟?且今雖季世,而但有假詩文,無假山歌;則以山歌不與詩文征名,故不屑假,而吾籍以存真,不亦可乎?抑今人想見上古之陳于太史者如彼,而近代滯留于民間者如此,倘亦論世之林云耳。故夫借男女之真情,發(fā)名教之偽藥。其功與《掛枝兒》等,故錄《掛枝IL)而次及《山歌》!雹鼙闶菍ζ涿窀杷枷氲牡囊粋最佳的概括。
綜上所述,馮夢龍所要求的民歌其實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人性。他于晚明時期提出的人文主義,在幾百年后的今天重溫起來依舊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
‘掛枝兒’、‘干荷葉’、‘打棗竿’等!睂τ谶@兩本書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明末杭州貢生卓人月的看法最富代表性,他甚至認為明代民歌和唐詩、宋詞、元曲一樣,最能代表本朝詩歌的特點和成
就,他說:“我明詩讓唐,詞讓宋,曲讓元,庶幾
《吳歌》《掛枝兒》《羅江怨》《打棗竿》之類,為我朝一絕耳。”
馮夢龍對民歌所要求的“情真”、“適俗”以及“注重傳播”的理論,都是在一個大前提下進行的,這個大前提就是非理性的情感至上主義,是以情反理。在《掛枝兒》、《山歌》以及馮氏自己的作品中,不論從內(nèi)容、語言,還是從思想上,都是離經(jīng)叛道,與從宋代就開始的程朱理學的理念截然不同。他強調(diào)感情至上,無論其身份是有婦之夫(《掛枝兒?查問》),還是有夫之婦(《山歌?怕老公》);不論是明媒正娶(《掛枝兒?書聲》)還是偷情私奔(《山歌?偷》);不論是在青
[責任編輯]蔣明智
①②③④
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第140頁。
馮夢龍、劉瑞明:《馮夢龍民歌集三種注解》(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005年版,第3頁。傅承洲:《明代丈人與文學》,第29頁。
馮夢龍、劉瑞明:《馮夢龍民歌集三種注解》(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317頁。
103
略論馮夢龍的民歌觀
作者:作者單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趙玲玲
廣東技術(shù)師范學院文學院 廣東廣州,510630文化遺產(chǎn)
Cultural Heritage2011(4)
參考文獻(16條)
1.劉瑞明 馮夢龍民歌集三種注解 20052.王起主 元明清散曲選 19983.傅承洲 馮夢龍與通俗文學 20004.方志遠 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 20075.傅承洲 明代文人與文學 20076.傅承洲 明代文人與文學[外文期刊]
7.馮夢龍;劉瑞明 《馮夢龍民歌集三種注解》(下冊) 20058.馮夢龍 《情史》(上) 19999.許慎;段玉成 說文解字注 198810.馮夢龍 喻世明言 2003
11.劉瑞明 《馮夢龍民歌集三種注解》(上冊) 200512.方志遠 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 200713.方志遠 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
14.馮夢龍;劉瑞明 《馮夢龍民歌集三種注解》(上冊) 200515.傅承洲 明代文人與文學[外文期刊]
16.馮夢龍;劉瑞明 《馮夢龍民歌集三種注解》(上冊) 2005
本文鏈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hyc201104015.aspx
【略論馮夢龍的民歌觀】相關(guān)文章:
略論“利益觀”04-30
略論?碌闹R觀04-29
馮夢龍的經(jīng)典語錄11-20
杜威道德觀略論04-27
序《山歌》(明)馮夢龍鑒賞07-26
民歌湖作文09-22
論民歌的沉寂04-27
聽桑植民歌04-26
民歌之晚05-01
略論孔子和孟子的義利觀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