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氣候:哈拉帕文明的興衰
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然而在19世紀中期以前,人們只知道印度歷史上的雅利安人和吠陀文明,以為它就是印度最古老的文明。后來考古材料證明,整個史前時期直到文明出現的前夕,在古印度都是有人居住的。
19世紀中期,來自英國的考古學家在印度河流域發(fā)現了一種新的遠古文明——哈拉帕文明。由于其分布中心在印度河流域,故又稱印度河文明。經科學測定,這是一些公元前2300年~前1750年的遠古文明,比吠陀文明早了1000多年。
1922 年,印度考古學家在現在的巴基斯坦信德省的一個古代佛塔下面,發(fā)現了被塵土湮沒、沉睡了幾千年的古城遺址——摩亨佐達羅。
哈拉帕遺址和摩亨佐達羅遺址都是印度河文明的典型代表。這一文明的興起借助了溫暖潮濕的熱帶雨林氣候,并因此發(fā)展了上千年,但最終卻神秘消失了,只給后人留下了許多的謎團。
布局完善的古代城池
摩亨佐達羅位于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拉爾卡納,哈拉帕位于印度旁遮普邦拉維河左岸。這兩座遺址面積均約2.5平方公里,人口估計各為3萬~4萬,可能是兩個獨立國家的都城或城邦聯盟中心。
這一文明雖以哈拉帕命名,但保存最為完整的還是摩亨佐達羅。此城規(guī)模之大讓人驚奇。全城明顯由東西兩大區(qū)構成,西區(qū)是衛(wèi)城或城堡,東區(qū)則屬居民區(qū),建筑風格和水準殊異,但均有城墻護衛(wèi)!靶l(wèi)城”全用窯磚砌成,不僅有高墻護衛(wèi),還有深壕環(huán)繞,且在道旁建有塔樓。
衛(wèi)城里的最醒目遺跡為“大浴池”,位于衛(wèi)城北部中央,南北走向,呈長方形,池長12米、寬7米、深2.5米,用窯磚把窯縫緊砌而成,池底和四壁使用涂了膠泥的灰泥板,四壁另加一層瀝青以防滲漏。大浴池南北兩頭各有一臺階,人們可以沿臺階而下。大浴池由一個專門的大水井供水,用過的水可順西南角的排水溝放出。大浴池四周都有走廊,走廊旁邊有8個專用小浴室,有通道與走廊相接,各房間亦有上下水道。
大浴池是用于世俗目的,還是兼有宗教用途,學者們至今說法不一,不過從附近發(fā)現寺廟遺跡看,它很可能與宗教儀式有關,是供祭司貴族凈身沐浴的。與大浴池并排的是十多個大谷倉,總面積為2000多平方米。衛(wèi)城內還有一處占地超過750平方米的巨大建筑遺址,其上有20個巨大窯磚砌成的方柱,這些柱子分為四排,目前被認為是一個巨大的“會議廳”。此外,這里還有寺廟、住宅等其它建筑。最令考古學家驚異的是,這些遺址中都有非常完整的排水系統(tǒng),其完善程度就連我們的現代都市也未必能比。
哈拉帕的規(guī)模和結構與摩亨佐達羅幾乎完全一樣。全城由衛(wèi)城和居民區(qū)構成,但在許多細節(jié)上又有所不同:其西部有部分城墻以土坯磚砌成,而外墻卻是用燒磚加固。在一些地方,墻高出周圍地面15米左右,里面則是7米高的土磚壘成的平臺,然后在平臺上再造建筑物。建在城墻外的塔樓與摩亨佐達羅城也不同,不是圓形而是矩形。哈拉帕的谷倉已發(fā)現了10多座,但不像摩亨佐達羅那樣建在衛(wèi)城之內,而是建在城墻之外。此外,在哈拉帕谷倉附近,考古人員還發(fā)現了一些冶金爐和工人的工棚,而在摩亨佐達羅卻未見到這樣的設施。
另外一個非常令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們感興趣的現象,就是在今天印度境內發(fā)現的眾多遺址的布局與結構都與上述兩城十分類似。例如,位于拉賈斯坦的卡利班根,也有與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一樣的設計模式:“衛(wèi)城”在西,“下城”在東,城堡由7米厚的土坯磚墻圍繞,并每隔一段有一個防衛(wèi)塔樓。又如,位于古吉拉特的蘇爾戈達德,也由一座城堡和下城組成,且也是前者在西而后者在東,整個城市由高達4.5米的城墻圍繞。但位于坎貝灣的洛塔爾卻與上述幾個城址很不相同,事實上,它更像一個海港城市,雖然它也有自己的城堡和城墻,有一個總面積達238平方米的倉庫,但它有一個所有別的遺址沒有的船塢:長216米,寬37米。這表明,還在這一文明興起之初,它的創(chuàng)造者就已卷入印度洋的競爭了。
發(fā)達的哈拉帕文明
哈拉帕文明是建立在農業(yè)基礎上的。根據考古發(fā)掘證實,農業(yè)是當時的主要生產部門。當地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棉花的人。從生產力來看,這些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還處于銅石并用時代,在已發(fā)掘的遺址中發(fā)現了發(fā)達的青銅冶金業(yè),發(fā)現有青銅或銅制的斧、鐮、鋸、鑿、劍、刀、矛、箭,以及少量的金、銀制品。另外,還發(fā)現了大量石制的刀、罐、秤錘等。
從遺址所反映的情況看,當時已存在明顯的階級分化,但還沒有發(fā)現像古代兩河流域或者古代埃及那樣的王陵,也沒有特別富麗堂皇的宮殿遺址。在摩亨佐達羅的下城,即位于東部的居民區(qū),富裕之家往往樓房數層,下層作廚房和盥洗間,上層用作寢室;而普通居民一般只有一間陋室,更無上下水道的設施。
從哈拉帕那些成排的工棚來推測,奴隸的使用在當時已不是個別現象。這個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不僅生產小麥、大麥、瓜果、椰棗、棉花等,而且還飼養(yǎng)狗、馬、豬、牛及大象和駱駝,在制陶、編織和造船、雕刻等方面也擁有很高的技藝。從這里已發(fā)現數量不少的巨大谷倉,可推測當時的農業(yè)生產已達到相當大的規(guī)模。被馴養(yǎng)的牲畜品種繁多,僅牛就有兩個品種:一種是稱為“澤布”的駝背牛,另一種是稱為“烏魯斯”的平背牛。
考古學家在哈拉帕等遺址中,還發(fā)現了大量紅色陶器,這些陶器是用磨細和耐火的黏土作原料制造的,有些陶器上還用黑顏料畫著多種花卉、飛鳥、動物、人物圖案。哈拉帕文明中有一種赤陶小雕像,雕塑著短角公牛、人物頭像、婦女形象,技法有很強的寫實性。其中一個被稱為“舞女”的青銅小雕像十分精美:她身材苗條,右手叉腰,左手上戴著20余只手鐲,再加上項鏈和橢圓大花飾,反映了當時已有了非常豐富多彩的民間生活和藝術。
在這些藝術品中,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當時的一種雕刻印章。這種印章一般用皇石作材料,每塊有20毫米~30毫米見方,其銘文屬象形文字,目前已辨認出近400個符號。這些銘文,一般按從右到左方式書寫,但每換一行,書寫方式就變換一次方向,這說明其文明已進入了很高的階段。但由于至今未釋讀成功,我們還不能從這些文字中得到關于當時社會的信息。雕刻物中還有一種是砝碼,它通常以燧石為原料制成立方體,按1、2、4、8、16、32,直到12800的級數制作。而丈量尺則用象牙或貝殼制成,以33厘米左右為“1尺”,以50厘米左右為“1腕尺”。
此外,哈拉帕文明已經有了非常齊備的陸路、水路交通工具,如牛、駱駝、驢以及車、船,在一些遺址還發(fā)現了陶車、陶船和銅車等模型。在印度河地區(qū)和兩河流域地區(qū)出土的發(fā)運貨物的印章和封泥,在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均有發(fā)現,這也足可看到這一文明的對外貿易不僅局限在對印度河流域的其它地區(qū),而且還通過陸路和海路發(fā)展到了伊朗、兩河流域和埃及等地。
哈拉帕文明的發(fā)現表明,古代印度河流域已經有了高度發(fā)達的文化,它為后來印度文明的發(fā)展打下了基礎。
哈拉帕文明的衰落
哈拉帕文明所在的南亞次大陸地處熱帶,全年溫度變化很小。據研究,在地球的氣候變化史上,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氣候大體是溫暖穩(wěn)定的,只是偶爾會出現小冰期,那時地球正處于竺可楨先生所說的第四紀冰川后的“溫和氣候時代”,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都生長著茂盛的熱帶森林。所以這一時期印度河流域的氣候適宜,自然環(huán)境平衡,人們生活在穩(wěn)定、祥和的大地和森林的懷抱中。正如大約公元前3000年前后,古希臘人、古巴比倫人在茂密的森林之基上建樹了璀璨的青銅文明一樣,哈拉帕文明也是在熱帶森林環(huán)境中創(chuàng)造出的輝煌文明。
然而就是這樣燦爛的文明在興旺發(fā)達了幾十個世紀后,到公元前1750年左右卻突然衰落,從此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之光便熄滅了,這個古老文明究竟是怎樣毀滅的,學者們也有各種不同的推測。
有學者認為,哈拉帕文明的衰落是雅利安人入侵的結果,這種學說曾經盛行一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雅利安人的入侵是在公元前1500年以后,而哈拉帕文明在此以前就已經衰亡了。所以有學者認為,哈拉帕文明的衰落,與當時的生態(tài)和氣候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哈拉帕文明的發(fā)展,人口的增加,對能源的需求增長,制陶業(yè)和青銅冶煉業(yè)的進步和發(fā)展,迫使這里的人們更加變本加厲地燒林開荒,當越來越多的森林被耕地和燒荒地所取代時,水土流失的現象產生了,再加上由此引起的區(qū)域氣候變化,使得這里的氣候和生態(tài)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所以哈拉帕文明也就日益衰弱了。到了后來,他們再也無法抵御雅利安人的入侵,哈拉帕文明也因此走到了盡頭,最終消失在歷史的視野中。
【氣候:哈拉帕文明的興衰】相關文章:
愛做實驗的斯帕拉捷04-28
哈拉道口拱橋病害及動載試驗研究05-02
哈拉哈塘地區(qū)晚泥盆世東河砂巖儲層特征研究及評價04-27
哈拉維女性主義視域下的賽博科學觀04-27
民族興衰系教育05-02
經學興衰的理論探討05-02
民族興衰系教育05-02
青藏高原唐古拉埡口地區(qū)小氣候特征04-28
青藏高原唐古拉埡口地區(qū)小氣候特征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