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詞源學與語言的經(jīng)濟性和區(qū)別性原則
語言的使用受制于經(jīng)濟性原則和區(qū)別性原則這兩大原則。人們一方面總是希望能用一個詞形只表達一個意思(即區(qū)別性原則),從而使得表意清晰無歧義;另一方面又希望用盡可能少的結構形式表達盡可能豐富的意思(即經(jīng)濟型原則)。這兩條原則在語言演化過程中不斷地博弈著,此消彼長。同源派生構詞模式是漢語在歷史演化中采取的兼顧經(jīng)濟性和區(qū)別性的重要語言編碼策略之一。同源派生詞或同源詞,即從同一語源孳生的詞。同源詞之間形成音近意通的關系,例如“稍”指禾麥的末端,“梢”指樹木的末端,“艄”指船只的末端,這三個詞發(fā)音相同,都表示物體末端之意,但適用的具體概念域不同,所以三者是同源詞。采用同源派生的編碼策略,既可以使得同一個語音形式表達多個意思(經(jīng)濟性原則),同時又可以通過“意通而義別”將這幾個意思有機地系聯(lián)起來,而不至于帶來識記上的負擔(區(qū)別性原則)。熟悉和掌握詞源學理論和知識,不但有助于我們認知漢語詞義衍生系統(tǒng)是如何采用這種音同意通的策略組織語義的,同時也有助于我們從紛繁多樣的詞義中理出衍生的綱目,起到以簡馭繁的效果。下面以“巴”為例加以說明。
“巴”的構詞能力較強,由它構成的詞語為數(shù)不少,現(xiàn)代漢語常用的如“巴掌”“巴結”“鍋巴”“尾巴”“下巴”“嘴巴”“巴不得”“干巴巴”“眼巴巴”等。“巴”在現(xiàn)代漢語中有好幾個意思,下面是《新華詞典(修訂版)》(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給出的釋義:
①盼望。[例]朝巴夜望。②緊貼著或挨著。[例]爬山虎巴在墻上|前不巴村,后不巴店。③粘住。[例]粥巴鍋了。④粘在別的物體上的東西。[例]鍋巴。
“巴”單用的例子
(1)鳳姐才說道∶“剛才我到寶兄弟屋里,我聽見好幾個人笑。我只道是誰,巴著窗戶眼兒一瞧,原來寶妹妹坐在炕沿上,寶兄弟站在地下。(紅樓夢)
此外,去今未遠的近代漢語里頭還有不少用法,在上述義項中難以找到準確的解釋。例如“巴巴結結”:
(2)光陰迅速,大娘子在家巴巴結結將近一年。(宋元《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
《漢語大詞典》釋義:勉強,湊合。
(3)任珪天明起來,辭了父親入城去了。每日巴巴結結,早出晚回。(《古今小說·任孝子烈性為神》)
《漢語大詞典》釋義:勤懇;辛勞。
按照《漢語大詞典》的解釋,上舉兩例中“巴巴結結”在語義上似乎是沒有緊密的關聯(lián)。那么,上述“巴”的各種用法之間有無關系?如果有的話,有沒有一個有效的方法使其詞義系統(tǒng)條分縷析、綱目了然呢?答案是肯定的——從詞源學來分析,我們就能找到“巴”諸多義項共通的核心義(即段玉裁《說文解字》中所說的詞之“意”),由此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據(jù)《說文解字》的解釋,“巴,蟲也。或曰食象蛇。象形!钡巧鲜鲆馑级几吧摺边@一意象沒有直接關系,令人費解?磥恚蟠摹鞍汀鳖愒~另有來源。曾昭聰《明代歌曲釋詞三例》(《中國語文》2003年第6期)“巴心”條所說,從明代歌曲文獻來看,“‘巴’尚有‘粘附’義(作名詞則為干燥或粘結在一塊的東西,明李實《蜀語》:‘干肉及餅曰巴,牛肉曰干巴;蕎餅曰蕎巴;鹽塊曰鹽巴;土塊曰土巴之類’)。用于人則為‘親近’!痹慕Y合方言材料立論,例證豐富詳實,引人入勝;遺憾的是未能發(fā)明“巴”有“粘附”“干燥”義之理據(jù),即詞之“意”。
殷寄明《從語源學角度看“干巴巴”類派生詞》(《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一文談到了“巴”有“干枯、干燥”等義的理據(jù)。首先殷文指出,詞綴所載之義可以分為兩類:其一是見諸文字形體的顯性語義,即語詞的本義以及引申義;其二是寓于假借于文字聲韻之中、來源于原始語言的隱性語義,即語源義(筆者按,即本文之前所說的諸多義項共通的核心義)。“干巴巴”中“巴巴”的干枯、干燥義即屬于第二類。殷文搜集了大量的同類證據(jù)證明,“干巴巴”的“巴巴”并非像傳統(tǒng)語言學認為的如同“兒子”中的“子”,“老虎”中的“老”那樣,“子”和“老”都可以回溯至其源頭詞匯意義,然而“巴”后來的常用義卻沒有具體的詞匯意義可以追溯,或者其原始詞匯意義“巴蛇”與此沒有直接關系;從語義上說,“巴巴”起源于原始漢語,承載著隱性語義。“巴”字為傳說中的大蛇之象形,從語言文字系統(tǒng)看,巴聲字所記之詞多有圓而長義,爬行字“爬”亦從巴聲,所反映的正是蛇形動物的特征。動物之尾圓而長,今語稱“尾巴”,古代單稱“巴”!鞍拧薄鞍选薄啊薄镑劇钡戎T物皆有圓而長之特征。由其本義可知,“巴”字本無干義,“巴巴”的干枯、干燥義為“巴”字聲韻所載之別義,當出自另一語源!棒巍薄棒亵巍薄疤囚巍薄坝衩佐昔巍钡染懈闪x,“羓”本指干羊肉,亦指干肉;“”指餅類干食。古時干肉也稱為“脯”,《詩·大雅·鳧鷖》“爾酒既湑,樂殽伊脯”。其字與“巴”同音,幫紐雙聲,魚部疊韻!案砂桶汀钡摹鞍汀睘椴蛔杂啥ㄎ徽Z素,故在雙音派生詞中作后綴仍表“干”義。
殷寄明假設了“巴”族詞的兩大源流系統(tǒng),一是由“巴”字本義“大蛇”衍生出來,二是由“干枯、干燥”義衍生而來。從語源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可以突破文字形體的束縛,于原始漢語中尋找語詞聲義結合的理據(jù),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不過,“巴”和“脯”盡管從聲義源頭上看有同出一源的可能,但“巴”的動詞義項“粘結、粘附”“親近”卻是“脯”不具備的。而“親近”等義項仍待合理的解釋。曾昭聰一文指出,“巴”尚有“粘附”義,用于人則有“親近”義,這都是“巴”的動詞用法。那么,“巴”的動詞義“粘附”“親近”和名詞義“干燥或粘結在一塊的東西”有沒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呢?答案是肯定的!鞍汀弊鳛榧俳枳,記錄了“干燥、干枯”義,物體經(jīng)過火烤或太陽照曬后,水分蒸發(fā),剩下的固體物質就會變干,我們就可以說它“干燥、干枯”,同時,剩下的固體物質就會緊緊粘結在一起,所以,我們又可用“巴”來指稱“粘結、粘附”義。然后,通過概念隱喻,從具體的“粘結、粘附”進而到抽象的人的“親近”便順理成章了。
現(xiàn)在回到前舉“巴巴結結”的兩種用法。找到了語源核心義,再來理解就顯而易見了。緊貼著或挨著,就是尚未到達,在特定語境下,尚未到達就意味著勉強或者湊合到達預期。尚未到達預期,從生活狀況這個角度來理解就是每日總是很努力,但卻依然難以富足,僅夠勉強維持生計,換言之就是勤懇,辛勞。因此,“巴”的第二類語源義體系可以作如下刻畫:
圖一:“巴”之“干”義衍生系統(tǒng)圖示
從詞源學角度對“巴”詞義的探求告訴我們,一方面,在考釋詞語意義時,我們不僅要知其然,還要試著去尋其所以然,也即理據(jù)。語料匯證和語源學、訓詁學相結合,可以使我們站在共時和歷時的交匯點上,既可以看到橫向共時的“然”,又可以看到縱向歷時的“所以然”,這樣對詞義以及整個漢語詞匯系統(tǒng)的認識就更加深刻了;另一方面,抓住了詞的語源義,歸納出詞的得義之由,在進行語文教學時碰到的一些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虞賽賽 浙江省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團 310023)
【詞源學與語言的經(jīng)濟性和區(qū)別性原則】相關文章:
從馬赫的思維經(jīng)濟原理看美的經(jīng)濟性原則05-02
漢語管理詞源考04-28
從語言學角度探索期刊欄目名稱設計原則04-26
元語言理論的形成和語言學的元語言觀04-28
商務語言的表達和翻譯應遵循三C原則05-02
符號學和語言學研究的真正合流 --《語言符號學》述評04-28
起名的原則和方法03-14
朱熹的經(jīng)典解釋學原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