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又稱端節(jié)、蒲節(jié)、重五節(jié)、端陽節(jié)、天中節(jié)、天長節(jié)、五月節(jié)、女媧節(jié)、龍子節(jié)、詩人節(jié)、女兒節(jié)、娃娃節(jié)、龍船節(jié)。香包節(jié)、沐蘭節(jié)、白賞節(jié)、解粽節(jié)、粽包節(jié),時在農(nóng)歷五月初五(唯溫 州地區(qū)為紀念明代忠臣劉景下獄而定在五月初四),并有“小端陽”(五月初五)與“大端陽”(五月十五)之分。
據(jù)晉周處《風土記》記載“端者,初也。”即每月初五這一天,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當時的宰相為了討好皇帝,避“五”字的諱,于是把“端五”改為“端午”。這一改意思更加明確,古代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五月為“午”,因此端午即五月初五。
端午節(jié)的起源、傳說頗多,主要的有:
①普遍的說法是紀念受國詩人屈原,據(jù)唐文秀《端午詩》記載:“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诩o念各族英雄人物。這里面包括替父報仇雪恥的伍子胥。安貧守節(jié)的介子推,為操練水軍而創(chuàng)設龍舟競渡的越王勾踐,威震西域的伏波將軍馬援,反對朱棣篡位的諫臣劉景,投江祭父的孝女曹娥,大理白族堅貞不屈的白潔夫人,西雙版納神勇的傣族王子巖洪蹩,苗家的屠龍英雄保兒,采集百花降病魔的藏族姑娘蓮花,歲暮捉鬼的鐘馗,忠于愛情的蛇仙白娘子等。
、墼甲诮痰闹参锍绨。如《詩經(jīng)。大田》中有“與其黍稷,以享祭祀”的記登,以及《風土記》中“仲夏端午,烹騖角黍(粽女)的記載。
④夏商周三代的蘭浴說。道教定農(nóng)歷五月初五為“地臘”,是日要香場沐浴,驅逐瘴氣,祭奠神祖,以保平安。
、莨糯鷧窃矫褡宓膱D騰祭說。吳越先民斷發(fā)文身,以“龍子”自居,每逢端午,都要賽龍舟、拋筒粽娛神,以求部落昌盛,以上諸說,長助并存,沒有定論端午節(jié)的禮俗、食俗。
、俦軔喝ザ尽9湃苏J為五月是個“惡月”,“陰陽爭,血氣散”,漢人應劭的《風俗通義》甚至有“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記載。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惡去毒的禮俗。《夏小正》提倡“蓄采仙藥”,《后漢書》主張“朱索五色柳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荊楚歲時記》也肯定“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的作法。因此,后世端午節(jié)由許多習俗與食俗(諸如掛鐘馗像,貼午時符,采集蟾酥和草藥,懸掛菖蒲、艾草、 石榴花、大蒜頭和龍船花。祛除蝎子、毒蛇、壁虎、蛤蟆與蜈蚣等五毒;飲用雄黃酒、朱砂酒和菖蒲酒,小兒涂雄 黃、佩香袋、掛藥包與系五彩絲,賜扇,沐格蘭湯;熙游避災,露天飲宴;賽龍舟;比武;吃咸蛋和粽子,喝龜肉 湯等),無不出自避兵鬼、驅魔癘、止病瘟、強身體之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講,端午節(jié)應當是個防御疾病、衛(wèi)生保健的節(jié)日。為了使之更有情趣,它在傳承過程中還融進了祝福、納吉、游戲、踏青、競技、美食等內(nèi)容,顯得文采煥燦,英華紛披。
更有意味的是,端午節(jié)的許多宴席均用藥物或避邪的名稱命名,如《東京夢華錄》記載的“艾人宴”,《武林舊事》記載的《禳會宴》,《勝飲篇》記載的“菖蒲宴”,《歲時廣記》記載的“解粽宴”等,這都可作為“端午辟惡”的佐證。
端午節(jié)各地有不同的風俗,較流行的有龍舟競渡,也叫賽龍船,傳說是為了拯救落江的屈原。其它的活動還有插艾、貼符、掛圖等。
[解讀關于端午節(jié)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