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是我國的傳統(tǒng)美德,孝道是傳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在當今社會也必須大力宣揚。如下是中國人才網給大家整理的曹娥的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曹娥簡介
曹娥(公元130-143),東漢時期會稽上虞人,其父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動中溺于舜江(今曹娥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后曹娥的尸體抱父尸浮出水面。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所住之村鎮(zhèn)即更名為曹娥鎮(zhèn),殉父之江為曹娥江,并建以寺廟慰其孝心。
曹娥事跡
據虞預的《會稽典錄》記載:“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撫節(jié)按歌,婆娑樂神,以五月五日迎伍神,為水所淹,不見其尸!辈芏鸬母赣H曹盱是個巫祝,負責祭祀方面的工作,東漢漢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駕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不幸掉入江中,生死未卜。”
《后漢書·列女傳》記載:“孝女曹娥者,會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為巫祝。漢安二年五月五日,于縣江溯濤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縣長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為立碑焉!
曹娥之父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孝女曹娥當時年僅十四歲,她晝夜沿江哭尋父親。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這一天她也投了江,五日后她的尸體抱父親的尸體浮出水面。
后人為紀念她,改舜江為曹娥江。元嘉元年(151),上虞縣令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鄲淳作誄辭,刻石立碑,以彰孝烈。后蔡邕訪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讀,題八字于碑陰:“黃絹幼婦外孫齏(jī)臼”(為一謎面,謎底為絕妙好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