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讀后感(一)
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
這幾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不僅吸引無數(shù)觀眾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讓許多人流下感動的淚水。
本來,無論從選題還是從播出時間來看,《舌尖上的中國》都只能算是熒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紅熒屏,帶給我們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從一開始,《舌尖上的中國》就不只是一部關于吃的紀錄片!翱粗S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wǎng)里閃閃發(fā)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睆纳嗉馍系闹袊,到味蕾中的故鄉(xiāng),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體現(xiàn)了該片的獨特性——“通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系、人和社會的關系”。
看這部充滿溫情的紀錄片,有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觀后感有人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華到了“愛國主義”的境界,還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輸出”的高度……一部作品為何能在不經(jīng)意間獲得超越話題的巨大影響?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藝和生產(chǎn)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鳴。”一位網(wǎng)友的評價,指出了該片的成功所在:真誠的態(tài)度,真實的力量。反觀當下許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場面……什么都不缺,卻惟獨少了真實;什么都盡心盡力,卻惟獨沒有真誠。
有一個不太悅耳的說法:美國人喜歡拍科幻片是因為找不到歷史,中國人喜歡拍穿越劇是因為不展望未來。這樣的武斷結論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問題卻發(fā)人深省。如果滿足于閉門造車,沒有對現(xiàn)實的觀照,或者只關注少數(shù)人錦衣玉食的奢靡,卻無視普通人豐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歷史,還是暢想未來,都不可能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文化體制改革正在深入推進。轉(zhuǎn)型的挑戰(zhàn)、創(chuàng)新的壓力,考驗著每一個文化從業(yè)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陳舊空洞的說辭中打轉(zhuǎn);有一些人以種種束縛為由,在改革創(chuàng)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評質(zhì)疑時,歸咎于觀眾的“審美取向”和論者的“外行身份”……作為商業(y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告訴我們,即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可以充滿細節(jié)與溫情;即便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也應該展示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即便是純粹的商業(yè)類節(jié)目,也可以實現(xiàn)藝術與經(jīng)濟的雙贏。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這是該片走紅的“秘訣”,也是每個文化創(chuàng)作者應該深思的問題。
舌尖上的中國讀后感(二)
暑假前,老師給我們布置作業(yè),寫一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我原本以為是歷史紀錄片,便失去了興趣。第二天,我去同學家玩,我看見我同學在看視頻。我就問她這是什么片子,她說:“這是舌尖上的中國啊!”我心想:什么這不是歷史紀錄片嗎?還那么好看,回家可以去看看。
在這本紀錄片中,那些普普通通的勞動人民他們的勤勞和智慧讓我印象深刻。誠意面對食物,精心烹飪,然后有感情地把菜端上桌子,給心愛的人,這是廚房和美食的秘密。一位澳門76歲老阿婆和老伴兒做了50年蝦醬,老伴兒去世了,老阿婆自己默默制作蝦醬,食物里滿是對老伴兒的懷念。其實,這就是節(jié)目想告訴我們的,有感情的東西才是美食。
在本片中,最讓我喜歡的美食是蘭州拉面。蘭州拉面,我吃過,在我去蘭州游玩時吃的,F(xiàn)在還記得那一碗面,在一個粗瓷大碗里,滿滿的湯和面,上面漂著辣椒油,幾片青蘿卜,一小撮綠綠的香菜和蒜苗,里面還有手指肚大小的牛肉丁,散發(fā)著誘人的香味。
每一道美食背后,都包含著古老的文化傳統(tǒng)和關于食物樸素而精彩的故事,通過美食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悠久的歷史。中國人熱愛美食,是源于對生活的熱愛。
舌尖上的中國讀后感(三)
文/韓霞
中國是一個很講究舌尖感受的國度,這首先應該歸功于大自然的饋贈,給了中國一個地大物博的物質(zhì)基礎。其次要認識到中國是多民族國家和疆域面積很大的多家,各地區(qū)、各民族有著自己的飲食文化和飲食習慣,隨著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全國各族人民得以品嘗到各族美食。
中國人向來講究飲食文化,無論是在家、宴請、旅游都會伴隨著賞心悅目的美食、回味無窮的人間美味,縱使只是穿腸過,縱使只是淺嘗輒止,留給舌尖卻是久久淡不去的回味。走遍大江南北,各式美食遍布全國各地,這也大抵是人們不辭勞苦、不遠千里前去的原因吧,在自己的身邊總是找不到真正的特色,只有深入民間,深入當?shù)兀拍馨l(fā)現(xiàn)真正的傳統(tǒng),真正的美味。但不論到哪里總會有各類快餐相伴,(www.lotusphilosophies.com)眼前充斥著肯德基、麥當勞之類,無論走到哪里總是充斥著各類食品添加劑,或許在我們品嘗美食的同時,可以想想傳統(tǒng)的美食不僅給我們五臟六腑不一樣的享受,更給我們飲食安全,讓我們學會善待食物,講求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初看《舌尖上的中國》,不僅讓我想起家鄉(xiāng)河南的美食—胡辣湯、繪面,想起母親做的美食,“那種家鄉(xiāng)的味道、兒時的味道”遠比舌尖的感受更能沖擊心靈,更能讓自己在感激上天的饋贈,讓自己去嘗試做一些食物,回饋自然、報答母親。
讓我感受頗深的一集中有一位老農(nóng)自家做飯,用的是價格是冬筍十倍的春筍,因為在他看來這種食材盡管在市場是分價格的,可是在自家的食物中,品嘗到最好的味道才是最大的價值。中國人熱愛美食,是源于對生活的熱愛。廚師分級別,食材不分,每天吃著山珍海味并不意味著這種生活方式很高貴。大味必淡,往往在最邊遠閉塞的廚房里,你能嘗到最好的人間味道。在城市化迅猛發(fā)展的背景下,沒落的是小村莊、衰敗的是大家族、被埋沒的還有中國千年的飲食文化,大自然給我們饋贈,我們靠自己的雙手挖掘、加工、制作出精良的食材,我們靠智慧摸索出一道道菜譜,我們靠一種親情用心做著每一道菜,在美食中品嘗著人間親情,品嘗著人生百味,品嘗著歷史的厚重感。
片刻,美食已在腸內(nèi)九曲十八彎。良久,各種滋味卻是才下舌尖,又上心頭,美味和團聚缺一不可。
當今中國,城市是如此相似,可以用來區(qū)分的也只有城市的飲食習慣和彌漫在街市上空的氣味了。
人類的終極秘密就是沒有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