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特暴龍身長較北美洲的暴龍稍為遜色,約10公尺長,最高可以去到12公尺。歡迎閱讀本文,更多優(yōu)質(zhì)內(nèi)容,歡迎關注PINCAI網(wǎng)。
特暴龍生死錄讀后感范文精選600字
特暴龍(學名:Tarbosaurus)意為“令人害怕的蜥蜴”,是種大型獸腳亞目恐龍,屬于暴龍科。特暴龍生存于晚白堊紀的亞洲的蒙古和中國,約7400萬年前到7000萬年前。特暴龍的化石大部分是在蒙古發(fā)現(xiàn),而在中國發(fā)現(xiàn)了更多破碎骨頭。過去曾經(jīng)有過許多的種,但目前唯一的有效種為勇士特暴龍(T. bataar),又譯勇猛特暴龍。特暴龍最長可達11.6米,最重6.95噸。和近親相比,特暴龍吻部較窄,腿雖然長但按照比例不如近親長,前肢比例是暴龍科里最短小的,身體很粗壯。
在1958年,楊鐘健命名了破碎金剛口龍,后來在1992年被董枝明認為是個疑名;后來湯瑪斯霍爾茲(Thomas R. Holtz Jr.)認為它們是特暴龍的一個次異名。除了金剛口龍以外,還有蘭平特暴龍(T. lanpingensis)、欒川特暴龍(T. luanchuanensis)、吐魯番特暴龍(T. turpanensis),皆為勇士特暴龍。
在60年代中期,中國古生物學家在中國新疆吐魯番盆地的蘇巴什組(晚白堊紀)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小型獸腳類化石,包含一些牙齒與大型骨盆的一部分。
在1976年,Sergei Kurzanov命名了分支龍,是種發(fā)現(xiàn)于蒙古的暴龍科動物,年代稍早于特暴龍。數(shù)個研究指出分支龍是特暴龍的近親。
在1977年,董枝明將這個標本命名為火焰山鄯善龍(Shanshanosaurushuoyanshanensis) 。
在1998年,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鑒定鄯善龍的化石,將它歸類于暴龍科的后彎齒龍,該屬現(xiàn)已廢止。后來,董枝明與柯爾重新鑒定這些化石,認為它是一個大型暴龍科的幼年體。更多的暴龍科牙齒與化石在中國出土,其中數(shù)種已建立名稱。
2003年,Hurum與Sabath證實特暴龍是分支龍的近親,而非暴龍的一個種。這是根據(jù)暴龍科恐龍起源于亞洲,而且遷徙到北美洲的假設。其他的研究人員也支持這個意見。分支龍被認為是個成年個體,但它的長、低矮頭部卻是幼年暴龍科的特征;诖艘惶卣,柯爾推測分支龍是特暴龍的一個幼年體。但柯爾也認為,分支龍較多的牙齒數(shù)量,以及口鼻部上方的低矮瘤狀物,有其他可能的存在。
但21世紀初的研究證明,霸王龍和特暴龍的親緣關系沒有那么地接近,它們的差異特征和生理構造,完全可以劃為兩個不同的屬。特暴龍與亞洲的諸城暴龍近親關系更接近,而并非霸王龍。
特暴龍生死錄讀后感范文精選600字
特暴龍位于食物鏈的頂端,是一種頂級掠食動物。特暴龍在暴龍科中的分類位置仍未確定。以前,有些科學家認為勇士特暴龍其實是北美洲暴龍的亞洲種。如果屬實,將使特暴龍成為無效的分類。即使特暴龍與暴龍不是同種動物,它們被認為有接近的親緣關系。有些科學家認為,同樣發(fā)現(xiàn)于蒙古的分支龍,是特暴龍的近親。
特暴龍的化石記錄保存良好,已有數(shù)十個標本,包含至少5個完整的頭顱骨與骨骸。這些化石讓科學家得以研究它們的種系發(fā)生學、頭部力學、以及腦部結(jié)構。
特暴龍屬于暴龍科的暴龍亞科。該亞科還包含較早期的懼龍、較晚期的暴龍,都發(fā)現(xiàn)于北美洲,可能還有蒙古的分支龍。暴龍亞科包含親緣關系較接近暴龍,而離艾伯塔龍較遠的物種;與艾伯塔龍亞科相比,暴龍亞科的體格較重型,頭顱骨的比例較大,以及較長的股骨。
勇士特暴龍最初被視為暴龍的一個種,某些近年的分類也支持這個說法。其他的科學家則將它們列為獨立的屬,并為暴龍的姐妹分類單元。在2003年,一個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提出分支龍是特暴龍的近親,因為它們具有其他暴龍亞科沒有的頭部特征。如果屬實,將排除特暴龍是暴龍的一個異名的可能性,并顯示暴龍亞科在北美洲與亞洲演化出個別的支系。分支龍的唯一標本具有幼年體的特征,但牙齒數(shù)量較多,約76到78顆,而且口鼻部上面有獨特的低矮骨質(zhì)瘤,因此并非特暴龍的幼年體。
特暴龍生死錄讀后感范文精選600字
大部分的特暴龍化石出土于蒙古南部的耐梅蓋特組。這個地層組沒有經(jīng)過放射性同位素計年,但根據(jù)該地化石記錄中的動物群,耐梅蓋特組的年代可能為晚白堊紀的馬斯特里赫特階。馬斯特里赫特階約為7,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最末期。而發(fā)現(xiàn)鄯善龍的新疆蘇巴什組,年代也為馬斯特里赫特階。
耐梅蓋特組保存了大型河道與土壤沉積物,顯示該地與更古老的巴魯恩戈約特組、德加多克塔組相比,曾經(jīng)有過更潮濕的氣候。但硝石沉積物則指出該地曾有過周期性的旱季。沉積物分布在過去的大型河道與泛濫平原上。該地偶爾可發(fā)現(xiàn)軟體動物化石,以及其他多樣性的水生動物化石,例如魚類與烏龜。鱷類化石也被發(fā)現(xiàn),例如數(shù)種沙漠鱷,沙漠鱷的牙齒適合壓碎貝殼。哺乳類的化石相當少見,鳥類化石的數(shù)量較多,包含反鳥亞綱的Gurilynia、黃昏鳥目的尤氏鳥(Judinornis)、以及雁形目的早期物種Teviornis。耐梅蓋特組所發(fā)現(xiàn)的恐龍,則包含:甲龍科的多智龍、厚頭龍下目的平頭龍與傾頭龍。該地層目前所發(fā)現(xiàn)最大型的掠食動物是特暴龍,它們極可能以大型鴨嘴龍類為食,例如櫛龍與巴思缽氏龍,或是蜥腳類恐龍,例如納摩蓋吐龍與后凹尾龍。成年特暴龍可能與其他小型獸腳類恐龍有少許競爭,例如傷齒龍科的無聊龍、鴕鳥龍、蜥鳥龍,以及偷蛋龍下目的單足龍、耐梅蓋特母龍(Nemegtomaia)、瑞欽龍,或者還有小掠龍,一種有時被認為是基底暴龍超科的恐龍。其他的獸腳類恐龍,包含:巨大的鐮刀龍、似鳥龍下目的似鵝龍、似雞龍、恐手龍,鐮刀龍可能是草食性動物,而上述似鳥龍類恐龍可能為雜食性動物,以小型動物為食,不會跟特暴龍競爭食物。如同其他大型暴龍科與現(xiàn)代的科莫多龍,特暴龍的幼年與近成年個體的身上發(fā)現(xiàn)過有齒痕,符合成年個體或其他較小型獸腳類恐龍的牙齒。
[特暴龍生死錄讀后感范文精選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