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櫛鰕虎魚
櫛鰕虎魚
櫛鰕虎魚(櫛鰕虎魚)
櫛鰕虎魚(Ctenogobius giurinus)屬鱸形目,鰕虎魚科,鰕虎魚亞科,櫛鰕虎魚屬。俗稱:廬山石魚(江西九江縣)、春魚(湖北陽新縣)、麥魚(安徽東至縣)、琴魚(安徽涇縣),古稱:沙鳁。英文名:Barcheek goby 。
目錄 簡介 名稱由來 經(jīng)濟價值 其他種類 收縮展開 簡介形態(tài)特征
體細長,前部渾圓,后部側扁,頭平扁。吻長,口闊而大,唇厚,上下頜具數(shù) 排絨毛狀細齒。前鰓蓋上的肌肉發(fā)達。頭部被鱗,胸、腹部裸露無鱗。兩個背鰭不相連接,前背鰭為硬刺組成,后背鰭全是軟鰭條。腹鰭在胸部合并成吸盤狀。幼魚體色微白,長至3厘米左右,開始出現(xiàn)色素。成魚體色暗灰,有4條黑色分叉的寬斑帶橫跨背部,在側面擴散成不規(guī)則的黑色小點。
鰕虎魚科
鰕虎魚科,種類繁多,體型各異?诖蠡蛑写;兩頜等長,或上頜長,或下頜長皆有。體被櫛鱗或圓鱗,有些種類鱗退化或埋于皮下;無側線;頭部密布感覺溝。背鰭兩個,前者均為硬棘,后者有I硬棘及6—15軟條,或僅具一背鰭;臀鰭有I弱棘;腹鰭多特化為吸盤狀構造;胸鰭大,圓形;尾鰭圓形或尖形。全世界計5亞科212屬,粗估有1,875種(Nelson, 1994)。 櫛鰕虎魚 鰕虎是少數(shù)所含魚種數(shù)超過一千種以上之魚科。體型均很小,少有超過10公分者;其中 微鰕虎魚屬(Trimmaton)更是世界上記錄到最小之魚,體長很少超過12-15mm。其生態(tài)棲所,隨種類不同而多變,從溪流、河口、砂岸、巖岸至珊瑚礁區(qū)均有;且大部分屬底棲性。有些種類生活于淡水而游入海中繁殖,有些種類則與之相反。有些因具有特殊之生態(tài)習性,較為引人們注目,如短鰕虎屬(Gobiodon)及副鰕虎屬(Paragobiodon)等只居住于枝狀珊瑚叢間(Acropora sp.及Pocilloporid sp.);小型塘鱧(Eviota)活動于珊瑚礁區(qū)之礁巖上,磨鰕虎屬(Trimma)居住在小洞穴中,此二者之體長均小于3公分;海鞭鰕虎屬(Bryaninops)多棲息于海鞭或珊瑚之上。已知具有此現(xiàn)象之魚種有:鈍鯊屬(Amblyeleotris)、櫛鰕虎屬(Ctenogobiops)、白頭鰕虎(Lotilia graciliosa)、猴鰕屬(Cryptocentrus)、凡氏鰕虎屬(Vanderhorstia)、及帆鰭鰕虎(Mahidolia mystacina)等。大多數(shù)之鰕虎為肉食性,其食物復雜,包括甲殼類、海綿、環(huán)節(jié)動物、多毛類及魚等等。
生物學特征
櫛鰕虎魚喜生活在底質(zhì)為沙土、礫石、水質(zhì)清亮而含氧豐富的池塘、湖泊、小河流的淺水區(qū)及山澗小溪中。平時分散居住在石隙里,用強有力的吸盤狀腹鰭攀附于石壁 ,覓食時才從石隙中外出。成魚喜吹跳躍,有時跳出水面,有時從一塊石上跳往另一塊石頭。鰕虎魚一冬齡達性成熟,每年4-5月,親魚開始集群,雌雄魚互相嬉戲追逐,進行生殖活動,雌魚用鰭翻動沙粒,將卵產(chǎn)于沙穴中。1-2厘米的幼魚喜歡逆水群游。每當暴雨過后,山洪下瀉的兩三天內(nèi),水溫上升至22℃以上,洪水陡漲并轉清而流速加快時,幼魚便于白天紛紛從湖中擁入小河,與河中幼魚匯集結群沿著河流兩側逆流向上奮進,并不停地吞食從山澗沖刷下來的水生昆蟲和浮游生物。它們晚上則沉入水底用吸盤吸附于礫石上或躲在石頭縫隙中休息。4厘米以上的成魚較少有成群溯水的現(xiàn)象。櫛鰕虎魚個體雖小,但性極貪婪兇殘,經(jīng)常采用襲擊的方式吞食底棲性的更小的魚,或用胸鰭挖掘與翻攪水底泥沙,尋找底棲無脊椎動物,以便吞食。
名稱由來櫛鰕虎魚廣泛分布于長江至珠江的各水系中,但僅在長江中、下游才構成漁業(yè)。具 有商品價值的櫛鰕虎魚,系指1-2厘米長的幼魚。江西九江縣沙河,因地處廬山腳下,所產(chǎn)櫛鰕虎魚因其形狀特殊,味鮮美,別具風味,與廬山同享盛名,故得名“廬山石魚”。湖北陽新縣富水河的.櫛鰕虎魚因其捕撈季節(jié)在春末夏初、百花盛開之時,故稱為“春魚”。而安徽東至縣張溪一帶以其在麥收時節(jié)捕撈,且形同麥子,故稱之“麥魚”。安徽涇縣傳說:遠在晉朝時期,有一位名叫“琴高”的隱士,來到怪石嵯峨的獅子石洞中煉丹,丹渣棄入溪水之中,便化成了“虎頭蛇尾”的小魚,自那以后,每到午夜,淙淙流水中就有了錚錚的琴聲。后來,人們便把這條溪取名“琴溪”,溪中小魚也得名為“琴魚”。自古以來,石魚、春魚、麥魚、琴魚均被列為貢品,故也統(tǒng)稱之“貢魚”。
經(jīng)濟價值石魚除鮮食外,作為商品的均為干制品。通常制法為:將魚洗凈晾干后,放入鍋內(nèi),用文火烤 干,并放入少量食油翻炒,待呈金黃色時取出,再曬一天即可裝袋投放市場。每5公斤鮮魚可加工成1公斤干魚。魚干的烹飪方法多為泡發(fā)后炒蛋、蒸蛋、氽湯或略煮后加麻油、醬油涼拌成冷盤,一貫被視為席上之珍品。在安徽琴溪一帶,它還是名貴的飲茶珍品。當?shù)厝罕娒磕昵迕髑昂,把捕撈之小魚,燒鹽開水(伴有茴香、茶葉、食糖等作料)熗熟,用炭火烘干,制成魚干后,仍保持栩栩如生的狀態(tài):寬嘴微張,小眼圓睜,鰭乍而尾曲。用琴魚沏茶,猶如鮮活魚兒在杯中團團戲游,入口清香味醇,別有一番情趣。
其他種類子陵櫛鰕虎魚(Ctenogobius giurinus ) 硬骨魚綱鱸形目鰕虎魚科櫛鰕虎魚屬。又稱普櫛鰕虎魚、子陵魚、廬山石魚等。因產(chǎn)于中國富春江嚴子陵釣臺附近而得名。為小型經(jīng)濟魚類。分布于中國、朝鮮、日本、越南等江河水域。魚體前部呈圓筒形,后部側扁。吻鈍,口大斜裂,上頜具數(shù)行細牙。眼上位。頰部肌肉發(fā)達。項部被圓鱗,體披櫛鱗。左右腹鰭愈合成吸盤,尾鰭圓形。體略灰色。多棲于江河、 湖泊 、水庫及池塘的沿岸淺灘 。攝食小魚 、小蝦、水生昆蟲、水生環(huán)節(jié)動物、浮游動物及藻類等,并有同類殘食現(xiàn)象。春季幼苗結群溯江形成魚汛。4 ~6 月為繁殖期,1齡魚開始性成熟,2 齡產(chǎn)卵 ,受精卵以粘絲附著在石礫或其他硬物上孵化 。子陵櫛鰕虎魚用布網(wǎng) 、 推網(wǎng)和蝦網(wǎng)等捕撈。 伍氏櫛鰕虎魚 伍氏櫛鰕虎魚 體細長,頭平扁。吻短,平扁,略尖。兩眼靠近,間距小于眼徑。鱗大,體被櫛鱗,頭部無鱗。胸鰭大,圓形,基部寬;腹鰭寬短,圓盤狀。吻至鰓蓋上方有1暗縱帶,頰部具3-4暗紅斜條,頭腹面具有朱紅色小點,臀鰭具白邊。 小型魚類。生活于底質(zhì)為砂石的山澗溪流中。個體很小,一般體長30-40mm。 波氏櫛鰕虎魚 波氏櫛鰕虎魚 分布于長江上游各支流。 體細長,略呈圓筒狀。頭略平扁。頭部和背鰭前的背部裸露。第2背鰭前的鱗片不規(guī)則。背鰭2個,彼此分離。腹鰭胸位,左右愈合成吸盤。體鱗邊緣呈黑色。 棲息于山澗溪流的底層。為30-50毫米長的小型魚類。無經(jīng)濟價值。
【櫛鰕虎魚】相關文章:
是“魚”得水,是“虎”入林04-27
八爪魚迷彩涂裝的虎王05-03
亞馬遜河的水虎魚作文(通用11篇)07-31
人工誘導櫛江珧雌核發(fā)育的初步研究04-27
虎兄虎弟作文10-04
虎05-01
銅離子對櫛孔扇貝幼貝幾種免疫因子的影響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