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鸚鵡螺
鸚鵡螺(學名:Nautiloidea)是海洋軟體動物,共有2屬、6種,僅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區(qū),殼薄而輕,呈螺旋形盤卷,殼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長紋從殼的臍部輻射而出,平滑細密,多為紅褐色。整個螺旋形外殼光滑如圓盤狀,形似鸚鵡嘴,故此得名“鸚鵡螺”。鸚鵡螺已經(jīng)在地球上經(jīng)歷了數(shù)億年的演變,但外形、習性等變化很小,被稱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進化和古生物學等方面有很高的價值。在現(xiàn)代仿生科學上也占有一席之地,1954年世界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誕生,許多國家的潛艇也以“鸚鵡螺”命名。
目錄 外形特征 螺殼構造 專屬分類 分布范圍 生活環(huán)境 生活習性 收縮展開 外形特征鸚鵡螺具卷曲的珍珠似外殼,殼光滑,卷曲,貝殼最大可為26.8厘米,但成年鸚鵡螺一般都不超過20厘米。大臍鸚鵡螺(Nautilus macromphalus)是鸚鵡螺家族中體形最小的屬種,一般只有16厘米。 外殼由許多腔室組成,內(nèi)約分36室,最末一室為軀體所居,即被稱為“住室”的最大殼室中。其他各層由于充滿氣體均稱為 “氣室”。外套位于外殼內(nèi)。各腔室之間有隔膜隔開,室管穿過隔膜將各腔室連在一起,氣體和水流通過室管向殼外,生物體由此控制浮力。鰓2對;具63~94只腕,但無吸盤,雌性較雄性多。眼簡單,無晶狀體;無墨囊,漏斗兩葉狀,具運動功能。
鸚鵡螺有近于脊椎動物水平的發(fā)達的腦,循環(huán)、神經(jīng)系統(tǒng)也很發(fā)達,眼構造簡單;無墨囊;心臟、卵巢、胃等器官生長在靠近螺壁的地方,保護的很好。雌雄異體,有著很大的卵。
鸚鵡螺有螺旋狀外殼的 軟體動物 ,是現(xiàn)代 章魚 、 烏賊 類的親戚。鸚鵡螺的 貝殼 很美麗,構造也頗具特色,這種石灰質(zhì)的 外殼 大而厚,左右對稱,沿一個平面作背腹旋轉(zhuǎn),呈螺旋形。貝殼外表光滑,灰白色,后方間雜著許多橙紅色的波紋狀,殼有兩層物質(zhì)組成,外層是磁質(zhì)層,內(nèi)層是富有光澤的珍珠層。被截剖的鸚鵡螺,像是旋轉(zhuǎn)的樓梯,又像一條 百褶裙 ,一個個隔間由小到大順勢旋開,它決定了鸚鵡螺的沉浮,這正是開啟潛艇構想的鑰匙,世界上第一艘蓄電池 潛艇 和第一艘 核潛艇 因此被命名為“ 鸚鵡螺號 ”。
螺殼構造其外殼呈螺旋形,貝殼彎曲,在平面上作背緣旋轉(zhuǎn),呈圓盤形。貝殼左右對稱。殼面光滑,呈灰白色,具有多條紅褐色的火焰條狀斑紋,生長紋細密。內(nèi)部表面為珍珠層,被分隔成許多獨立的小房間(到目前為止解剖發(fā)現(xiàn)最多的有38個隔斷),各隔斷之間有一根體管相連通,通過控制房間內(nèi)的氣體排放來完成身體在水中的升降,最外邊的一間是最大的,用于存放鸚鵡螺的身體。鸚鵡螺有90只腕手,無吸盤,為葉狀或絲狀的觸手,用于捕食及爬行,其中有兩個合在一起變得很肥厚,當肉體縮到貝殼里的時候,用它蓋住殼口,這與腹足類的厴的作用相當,在休息時,總會有幾條觸手負責警戒。在所有觸手的下方,有一個類似鼓風夾子的漏斗狀結構,通過肌肉收縮向外排水,以推動鸚鵡螺的身體向后移動。
鸚鵡螺被 海洋生物 學家稱為汪洋中的噴射推進器。借由水流不斷通過動物體的'外套膜,然后經(jīng)管狀肌肉本身以及動物體膨脹軟件而噴射往后方推進游行。鸚鵡螺的外殼由橫斷的隔板,分隔出三十余個獨立的小房室,最后一個(也是最大一間)房室就是動物體居住處。當動物體不斷成長,房室也周期性向外側推進,在外套膜后方則分泌碳酸鈣與有機物質(zhì),建構起一個嶄新的隔板。在隔板中間,貫穿并連通一個細管,得以輸送氣體(多為 氮氣 )進到各房室之中,這樣就像潛水艇似的,掌控著殼室的浮沉與移行。
鸚鵡螺通常夜間活躍,日間則在海洋底質(zhì)上歇息,以觸手握在底質(zhì)巖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層一直到六百米深,氣體的量必須能夠調(diào)控,使鸚鵡螺適應不同深度的壓力。當動物死亡后,身軀軟件脫殼而沉沒,外殼則終生漂泊海上。它的名字事實上就是源自拉丁文“水手”一字,古代人們僅發(fā)現(xiàn)到成群鸚鵡螺的空殼隨波逐流;而數(shù)學家們,更著迷于鸚鵡螺外殼切面所呈現(xiàn)優(yōu)美的螺線。 鸚鵡螺的螺旋中暗含了 斐波拉契數(shù)列 ,而斐波拉契數(shù)列的兩項間比值也是無限接近黃金分割數(shù)的。
專屬分類鸚鵡螺屬(Nautilus)及異鸚鵡螺屬(Allonautilus) 頭足類 軟體動物的統(tǒng)稱,世界性分布,與章魚有親緣關系。
BD_BAIKE_TB20330136_TABLE
分布范圍主要分布于西南太平洋熱帶海區(qū)。 馬來群島 、 臺灣海峽 和 南海諸島 也有分布,中國發(fā)現(xiàn)1種。分布于西南太平洋熱帶海區(qū),集中分布于 菲律賓群島 南半部(據(jù)說是菲律賓的特產(chǎn))和 新幾內(nèi)亞 的新不列顛島海域, 澳大利亞 的 大堡礁 , 斐濟群島 海域也有分布;中國的 西沙群島 、 海南島 南部,從臺灣東部沿著 琉球群島 ,一直散布到 日本群島 南部的 相模灣 ;向西則從西南太平洋一直散布到印度洋。
生活環(huán)境鸚鵡螺基本上屬于 底棲動物 ,平時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層用腕部緩慢地匍匐而行。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著在巖石或 珊瑚礁 上。它們能夠靠充氣的殼室在水中游泳,或以漏斗噴水的方式“急流勇退”。在暴風雨過后,海上風平浪靜的夜晚, 鸚鵡 螺愜意地浮游在海面上,貝殼向上,殼口向下,頭及腕完全舒展。這類動物有夜出性,主要食物為底棲的 甲殼類 ,特別以小 蟹 為多。
生活習性鸚鵡螺通常夜間活躍,日間則在海洋底質(zhì)上歇息,以觸手握在底質(zhì)巖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層一直到六百米深,氣體的量必須能夠調(diào)控,使鸚鵡螺適應不同深度的壓力!
在 奧陶紀 的海洋里,鸚鵡螺堪稱頂級掠食者,它的身長可達11米,主要以 三葉蟲 、 海蝎子 等為食,在那個海洋 無脊椎動物 鼎盛的時代,它以龐大的體型、靈敏的嗅覺和兇猛的嘴喙霸占著整個海洋。
鸚鵡螺屬于古老的軟體動物,已有上億年的生活史,素有“活化石”之稱,在研究動物進化上有很高價值。鸚鵡螺與 烏賊 同屬于軟體動物頭足綱,外形卻與 腹足綱 普通的 螺 相似:具有單一螺旋形的外殼;它們將身體蜷曲于外殼中,通過殼室內(nèi)空氣的調(diào)節(jié)來控制身體的沉浮。它們晝伏夜出,在傍晚上浮于水表層覓食,經(jīng)人工馴化后可在白天喂食,吃食冷凍的魚肉、 魷魚 及蝦等。
【鸚鵡螺】相關文章:
鸚鵡螺的子孫們07-27
我在鸚鵡螺號住一天作文(精選17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