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我國保險市場開放方式的抉擇
一、我國保險市場開放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體化趨勢表明,任何一國經濟包括經濟組成中的某一部分,都不能離開其它國家經濟而獨立存在,也不可能在封閉狀態(tài)下保持持久的發(fā)展與繁榮。在開放、多元、相互依賴與緊密聯系的經濟結構中,開放、合作已成歷史性的必然。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yè)所取得的經濟建設成就充分證實了這一點。作為國民經濟的子系統,保險業(yè)肩負著為國民經濟發(fā)展提供保障和其它金融服務的職能和使命,在其發(fā)展中,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就自不待言。尤其是,保險經營的“大數法則”要求在其產業(yè)政策中實行對外開放。而對于尚處在幼稚階段的我國保險業(yè)而言,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必然性還有來自以下幾方面的自身需要。(1)鑒于我國保險業(yè)的落后狀況,亟需通過引進外資增加保險供給;(2)引進國外保險業(yè)技術、經驗、人才乃至產品,以便實現民族保險業(yè)的自強;(3)恢復我國世界貿易組織締約國地位的外交需要。
基于上述內外因素方面的考慮,我國在改革開放的系統工程中,依據自身需要適時開啟了保險市場的大門。從80年代開始,我國就允許外資保險公司在我國設立代表處,1992年,美國AIG公司在我國開業(yè);1993年東京海上開業(yè);1996年,相繼批準了加拿大宏利、瑞士豐泰在我國開業(yè);1997年,批準法國安盛、德國安聯、美國安泰三家保險公司與我國保險公司成立合資保險公司。1998年,進一步批準英國皇家太陽聯合和澳大利亞康聯保險公司在我國開業(yè)。保險市場近幾年來的對外開放,的確為基礎薄弱的我國保險業(yè)注入了“催化劑”。首先,外資保險公司進入我國市場,在短期內增加了保險供給,緩解了以往供給資金不足的問題。其次,外資公司先進的專業(yè)技術、管理經驗、優(yōu)質產品和服務,對我國同行業(yè)產生了良性示范與啟迪;再次,外資保險公司的進入,對我國民族保險業(yè)產生了生存與發(fā)展的壓力,加快了民族保險業(yè)的發(fā)展速度。最后,我國保險界通過與外資公司的接觸擴大了同國際保險界的聯系。
然而,由于對開放我國保險市場的認識尚不深刻,加之對開放的“度”和開放的方法缺乏基于本國實際的科學策略,使我國保險市場的對外開放存在著諸多問題。表現為:
1.把對外開放等同于單向引進外資保險公司。無論是法規(guī)、政策的制定,還是輿論宣傳,都傾向于構筑吸引外資公司進入我國市場的“環(huán)境”,而缺乏走出去的意識和政策引導,更沒有與走出去相配套的法規(guī)。
2.把開放等同于開放我國的直接保險市場,而沒有充分考慮與之相配套的間接市場的開放和構建,對保險市場的結構平衡、保險業(yè)自身的風險保障機制重視不夠。如我國在短時間內引進了一批外資產、壽險公司,由于這些主體直接參與分割我國的保險市場,造成了目前我國保險市場上供大于求的局面。
3.把保險業(yè)的繁榮與保險公司的數量相等同,在短期內引進了一批實力遠遠超過國內保險公司的外資保險公司。如在1992至1998年不到六年的時間里,在我國開業(yè)的外資公司已達到9家,境外保險公司在我國設立的代表處已近200家。這些中國保險市場上的“潛在主體”,目前已開始在人員分流、市場分割、價格競爭等方面對民族保險業(yè)形成沖擊。作為一種極端情況,如果這些公司都獲準在我國開業(yè),對民族保險業(yè)的沖擊將是致命的。這方面,舊中國保險業(yè)發(fā)展的教訓值得我們汲取。
4.由于資本的趨利本性,外資保險公司在時機成熟時必然會充分利用其在華建立的機構,以參股、購買我國保險公司股票、收購我國保險公司等“隱形進入”手段,滲入我國保險業(yè)或其它經濟部門,從而對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挑戰(zhàn)。
二、我國保險業(yè)對外開放的依據
就保險業(yè)同國民經濟的關系及其自身結構體系,以及世界各國在對外開放中所達成的共性經驗和原
[1] [2] [3]
【淺談我國保險市場開放方式的抉擇】相關文章:
淺談我國橋梁的發(fā)展04-27
淺談開放識字04-30
淺談教育方式對教育的影響05-01
淺談中美思維方式的差異04-30
淺談言語品味的方式的論文04-27
淺談我國銀行理財監(jiān)管04-30
淺談我國目前的信用危機04-28
我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抉擇05-03
淺析我國的對外開放戰(zhàn)略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