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們的家風和校風
剛去世不久的吳祖光,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惟一可與曹禺比肩的劇作家;他的弟弟吳祖強也是一位著名音樂家。京城吳家可謂滿門俊彥。本書作者是吳祖光的五妹,她深情地回憶了自己兒時的生活,訴說了他們是在怎樣的文化氛圍中成長的。
一家之主多才藝
我的父親吳瀛,于19世紀末的1891年出生,祖籍江蘇武進。祖父吳稚英曾任過清朝縣令,后被清朝洋務派領袖張之洞請入幕府參與策劃洋務運動。祖母莊還,是常州的名門望族莊家的才女,家學淵源,對后代影響頗深。
父親13歲時就進入當時的浙江大學,后來轉入中國最早專修外語并培養(yǎng)外交人才的高等學府——湖北方言學堂(武漢大學的前身)英文專業(yè)。父親一生宦海沉浮,職業(yè)變動頻繁,雖有半生涉足政界,但均任幕僚,以文謀生。父親酷愛書畫、詩詞和圖章篆刻,還有文物的鑒賞收購。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每個星期日的早晨,一定會有不止一個的古玩字畫商人帶著大包小包的文物來向他兜售。這時候,他總是興高采烈,和這些風雅商人論今說古,津津有味。
1924年,馮玉祥發(fā)動政變,直系政府倒臺,由黃郛組閣,易培基出任教育(www.xfhttp.com-雪風網(wǎng)絡xfhttp教育網(wǎng))總長,并參與“清室善后委員會”,由易培基舉薦,父親兼任了“清室善后委員會”顧問,積極參與清室古物的清理,成為接收故宮的五位成員之一。這個沒有工資、完全是盡義務的工作,卻大大地吸引了他。
當時在內(nèi)務部和市政府,父親都有比較重要的職務。但從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之日起,他竟脫離了他原來的工作崗位,成了博物院的專職工作人員。父親的業(yè)余活動,第一就是寫字和繪畫,從臨摹名家名作到自己創(chuàng)意作畫。我們這些孩子,經(jīng)常為他寫字打下手,先是磨墨,在大硯臺里用小勺倒上水,把散發(fā)著香氣、印著金字招牌的大墨握在小手里,不偏不倚,用力均勻順時針方向轉著圈研磨。初學者都須經(jīng)父親指點再三,才能符合要求,承擔這份引以為豪的差事。然后就是為他寫楹聯(lián)或條幅牽紙,他的篆刻在親友中也是有口皆碑的,經(jīng)常有友人來求他代刻名章。對于刻竹,父親也做過專門研究,曾寫有《談刻竹扇骨》的文章。記得抗戰(zhàn)時避居在盛產(chǎn)竹子的四川省江安縣,父親有時買回一些較粗的竹子,叫孩子們鋸斷了做筆筒,他在筆筒上書寫好詩詞,然后指導兒子祖康、祖強篆刻。耳濡目染,我們當中的好幾個人,都跟著父親學會了刻圖章,或在碑石以及有雕刻圖文的名硯上拓片。
老祖母立規(guī)矩
我們家孩子多是出了名的,可是我們從來不吵嘴,不打架,這也是得到親朋好友普遍贊揚的。
從1912年父親在北平安家,到1935年全家遷居武昌,在這23年中,平均間隔兩年左右,兄弟姐妹一個接一個地出世。父母對子女是按性別分列排行的。大姐吳新兩歲時因病去世,二姐吳珊我們習慣稱她為大姐,之后是大哥祖光,三姐吳皋,二哥祖康,之后的三、四、五哥均自幼因病夭折,接下來的是四姐吳冬,我是老五,以下還有六
[1] [2] [3] [4]
【我們的家風和校風】相關文章:
風和太陽04-29
我們的家04-28
我們的家05-01
我們的校園我們的家散文04-27
北風和小魚04-30
我們的家作文11-28
我們的家作文07-05
地球是我們的家04-29
我們未來的家04-28
我們的家作文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