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司法錯誤”釋解
當前有關(guān)我國審判監(jiān)督制度改革的一個重大研究成果是明確了申訴再審必須摒棄有錯必糾原則,確立依法糾錯原則。依法糾錯意味著只有當生效裁判存在依照法律應當糾正且必須糾正的錯誤時,才可以啟動審判監(jiān)督程序或者是再審程序。對這種依照法律應當糾正且必須糾正的錯誤,有一個新的、涵義還不是很明晰的概念,謂之“司法錯誤”,以此區(qū)別我們一般所指的裁判錯誤。這就是說,再審依法糾錯,糾正的只是“司法錯誤”,非“司法錯誤”的裁判錯誤應排除在再審之外。最高法院副院長沈德詠強調(diào)“啟動再審的根本理由是存在司法錯誤”,“認真研究和把握現(xiàn)代司法錯誤的概念,依法確定作為再審理由的程序錯誤和實體錯誤標準,是科學構(gòu)建現(xiàn)代再審機制的關(guān)鍵所在”。[1]那么,何謂“司法錯誤”呢﹖本文試圖作一釋解。筆者認為,與再審依法糾錯的原則和理念相適應,“司法錯誤”應當是指法官過錯?故意、過失?導致的裁判錯誤。由此,再審只應糾正存在法官過錯的裁判錯誤,不存在法官過錯的裁判錯誤應排除在再審之外。理由如下:
一、存在法官過錯的裁判錯誤,從結(jié)果和原因兩方面都嚴重損害著裁判的司法性,是最應當糾正的錯誤。
裁判的司法性集中體現(xiàn)在裁判結(jié)果公正、過程公正和裁判主體中立。存在法官過錯的裁判錯誤,不僅就其結(jié)果而言是錯誤的,而且,因作為裁判主體的法官偏離了司法性的基本要求而使整個裁判在嚴格意義上具有了無效的性質(zhì)。所以,這類錯誤最宜稱之為“司法錯誤”。顯然,它的危害性也最大。因為它影響的不僅僅只是裁判的實體處理結(jié)果本身,個案本身,而且直接危害著整體的司法形象、司法權(quán)威和司法的公信力。把這種裁判錯誤都排除在再審之外,不僅會使當事人失去救濟的機會,也使對法官的違法審判責任難以追究,錯案責任制的落實失去根基。
二、不存在法官過錯的裁判結(jié)果錯誤,主要反映的是認識分歧,最應當排除在再審之外。
首先,這類錯誤嚴格來講不是裁判“錯誤”或者說“錯案”。錯案責任追究制曾遭到不少人的批評。一種頗具代表性的觀點認為,法律運行中三方面的不確定性即法律的不確定性、事實的不確定性以及政策、社會環(huán)境和法官個人等非法律因素的不確定性,最終造成對“錯案”難以界定,由此錯案責任追究制不宜實施[2]。筆者認為,就存在法官過錯的裁判錯誤而言,稱之為錯案絕不為過;而就不存在法官過錯的單純裁判錯誤而言,上述分析則擊中了要害。因為,在這種情形下,所謂的裁判“錯誤”主要反映的是認識的分歧,而就這種認識分歧使然的“錯誤”而言,“正確”的標準恰恰是非常不確定的。由此,有學者主張,錯案應當包含主觀方面的標準,須法官具有嚴重過錯,應綜合法官主觀過錯、違法違紀行為和裁判、決定的重大錯誤及它們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來界定,不應當僅從案件處理結(jié)果角度考慮,將結(jié)果錯誤的案件一概斥之為“錯案”。[3]其二,讓主要表現(xiàn)為認識分歧的裁判“錯誤”進入再審,實際是讓再審承擔了本不應承擔的職能即統(tǒng)一法律適用,這同再審的根本性質(zhì)、固有功能完全背離。由于我國整體審判指導工作的薄弱,特別是判例示范指導作用的嚴重缺失以及司法解釋的大量滯后,審判實踐中客觀上較大量地存在對同一案情的案件,不同法院甚至同一法院、同一合議庭判決卻不一致的情形。許多申訴人拿著案情同樣結(jié)果卻相異的其他判決,不斷申訴,要求參照適用。而法院由此啟動再審,通過再審來糾正的也不少。目前我國再審存在的這種狀況最需要改變。首先,一個顯然的事實是,讓再審來統(tǒng)一法律適用勢必導致案件不斷“翻燒餅”,所以這類案件啟動再審后往往后遺癥不斷,既不容易服判息訴,也往往導致再次再審。其三,既然主要是認識分歧,就沒有理由說現(xiàn)在認為要再審的認識就比原審更正確,對原審的認識應當尊重。再次,從根本上看,改變目前我國裁判中較大量存在的法律適用不統(tǒng)一的情況,應當通過加強審判指導、司法解釋和案例示范工作,通過強化上訴審的統(tǒng)一法律適用作用等途徑來解決,不應當通過再審來解決。
三、只糾正存在法官過錯的裁判錯誤,使再審的糾錯同上訴審的糾錯體現(xiàn)出了明顯的功能分工。
當前我國再審制度存在的最突出問題是
[1] [2]
【“司法錯誤”釋解】相關(guān)文章:
早稻產(chǎn)量及氮肥利用釋解論文04-29
論法稱之現(xiàn)量觀--由《釋量論略解》觀之04-29
對于國內(nèi)石油價值鏈情況釋解論文04-29
釋庖廚04-28
釋各04-27
釋 德05-02
釋棄04-26
釋介05-01
例析解剎車運動問題時的常見錯誤05-03
再釋中庸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