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國內(nèi)哲學對話綜述論文
道德生活之所以可能的根據(jù),是道德推理的前提,本身不能被論證,其特點好比自足的阿基米德點。在實踐的層面,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永遠是道德教育的核心所在。山東大學王新春教授從易學的角度對周敦頤的理學理論進行考察,指出周敦頤對《易》進行了心性論的創(chuàng)造性解讀,實現(xiàn)了易學天人之學的心性論轉向,拉開了理學思潮的序幕。芝加哥大學任博客教授以及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學楊小梅教授分別對《道德經(jīng)》和《莊子》中的相關命題進行了邏輯分析。首都師范大學白奚教授認為儒家對自發(fā)形成的人類中心主義給予了正面的理論建構,認為人為萬物之靈,具有貴于萬物的價值。而道家則站在反面對人類中心主義進行了批判,認為以道觀之,人和萬物都是平等的,提出道家是非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浙江大學董平教授則闡述了儒道互補的原理性根據(jù),指出儒道兩家都以道為宇宙萬有的本根并以對道的踐履為通達生命終極境域的唯一通道,其差異在于儒家認為存在的本體同時就是道德的本體,強調(diào)道德的實踐,而道家則以生命本身的復歸為終極追求,從而形成儒道差異而互補的文化現(xiàn)象。浙江大學包利民教授在其獨特的政治哲學理論結構中考察了黃宗羲的政治思想,認為黃宗羲對“士”精神的彰顯顯示了強者的自足、追求幸福等特質,屬于“強者”政治學范疇,與西方古典政治學具有某種一致性,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彌補現(xiàn)代范式的重大問題。第三方面是關于匯通中西哲學的原創(chuàng)與批判。首先是對前輩學者在融匯中西哲學方面得失的批判研究。
浙江大學張家成副教授對章太炎的人格理想進行研究,指出章太炎先生在對中國傳統(tǒng)的諸子之學、西方的進化論和非理性主義,以及佛教思想進行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形成其“依自不依他”的人格理想。余紀元教授對馮友蘭先生的哲學思想進行研究,指出馮友蘭先生在概括中國哲學的特點(在形而上學方面薄弱而在人生哲學方面有豐富內(nèi)容)的時候,其背后有對于古希臘哲學的重要參照。但是,馮先生對于因參照而來的一些觀點缺乏充分的論證,特別是在為儒家的生命哲學提供形而上學的理論建構時不自覺地導向了對道家生活方式的論證。武漢大學吳根友教授分析了張世英先生在匯通中西哲學方面的努力,指出張世英先生把對西方哲學的研究與中國哲學的創(chuàng)新自覺地聯(lián)系在一起,用“陰”、“陽”解釋西方哲學的“在場”、“不在場”,顯示“此在”背后的幽隱的無限整體;并且基于中國哲學的特殊智慧指出無限的幽隱世界是曲徑可通之幽,最終走入澄明之境。其次是中西匯通基礎上的哲學理論創(chuàng)造。夏威夷大學成中英教授指出必須基于世界人性才能開顯世界人文,因此,他試圖通過對朱熹和康德思想的分析比較構建最具普遍性的人性論,為世界人文提供形而上的理論基礎。多倫多大學沈清松教授提出“能欲望的欲望”為人性中走向多元他者的內(nèi)在根據(jù),人正是基于這種走向他者的內(nèi)在動力構建自己的意義表象世界,并且展現(xiàn)為交互傳輸?shù)臉討B(tài),這就是交流與溝通得以可能的人性論基礎;同時以語言、實踐和本體3個層面的外推理論為根據(jù),構成文化之間進行溝通的哲學基礎,并且指出文化的溝通是一個即存有即活動的動態(tài)過程;最后將“能欲望的欲望”表述為人性中源出的慷慨,即是儒家所謂的仁恕,佛家所謂慈悲等。第四方面是關于中國現(xiàn)代觀念和思維方式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陳靜教授對“自由”的含義進行歷史性考察,指出“自由”在古代是脫離倫理關系限制的無拘束之意,因此在古代社會是被正統(tǒng)思想所排斥的。近現(xiàn)代以來,“自由”被賦予了“權利”的含義,成為人的基本人權。因此,堅持還是反對自由主義必須澄清“自由”的概念內(nèi)涵。
密西西比河谷州立大學劉家波教授對中國社會改革的思維方式進行研究,從改革的自發(fā)性、原則性和可持續(xù)性等維度討論了中國的改革思維與實用主義之間的關系。第五方面是關于西方哲學研究及其對中國哲學的啟示。浙江大學王曉朝教授對希臘哲學的地方性與世界化歷程進行研究,從希臘哲學的來源等方面研究其地方性;從希臘化時期、古羅馬時期以及中世紀3個階段的發(fā)展說明其核心如“理性”、“自由”精神世界化的過程,并指出希臘哲學的地方性及其世界化過程無疑對于中國哲學的世界化發(fā)展是有重要啟發(fā)意義的。浙江大學章雪富教授以時間觀念為中心,對普羅提諾和奧古斯丁進行比較研究,認為普羅提諾從批評亞里斯多德、伊壁鳩魯學派和斯多亞學派的時間觀中捍衛(wèi)了柏拉圖的“古典”,奧古斯丁卻接著普羅提諾的批評把柏拉圖的“古典”推向“現(xiàn)代”。清華大學陳來教授對柏林關于民族意識與民族主義的觀點進行了深度分析,認為柏林關于民族歸屬意識對于個人以及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討論具有重要的意義,并與梁啟超的民族主義進行了比較研究。本次國際會議的特點是規(guī)模小,規(guī)格高。與會學者多是國際知名學者。較小的規(guī)模使得比較充分的交流與深入的對話成為可能。從內(nèi)容上來看,此次會議的特點是比較與對話,以中西方哲學的對話為主,從核心概念到思維方式,涉及眾多層面,此外還有儒家與道家的比較,呈現(xiàn)了非常豐富的思想成果。
【國內(nèi)哲學對話綜述論文】相關文章:
哲學對話與對話哲學04-30
國內(nèi)對比修辭研究綜述04-29
國內(nèi)普遍倫理研究綜述04-28
國內(nèi)體育用品公司經(jīng)營的績效綜述論文05-03
中國內(nèi)隱記憶研究綜述04-27
國內(nèi)法律倫理研究綜述05-01
平等對話與哲學發(fā)展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