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民辦學校教師管理中的激勵藝術
1、保健需要的強化
民辦學校教師與公辦學校教師的最大區(qū)別是收入的不穩(wěn)定性,工作生活條件的傭工性和病有無所醫(yī)、老有無所養(yǎng)的不確定性。盡管在法律上賦予二者同等的地位,但客觀現實上在一段時間內是難以平等的。民辦學校要發(fā)展,先要穩(wěn)定師資,發(fā)展教師,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滿足教師的保健需要,而且要強化這種需要。目前一些民辦學校給教師以高工資,但勞動量很大,有的教師一周要上30多節(jié)課,其生活工作條件也艱苦,更多的情況是生老病死等后顧之憂得不到解決。因此要讓教師動心先要讓教師安心!鞍残墓こ獭敝饕侵阜(wěn)定教師的三個物質條件即提薪、安居、養(yǎng)老。民辦學校要讓教師獲得的保健需要比公辦學校教師獲得的保健需要更豐富、更滿足,一句話就是要讓民辦學校教師在待遇上真正優(yōu)越于公辦學校教師。
2、期望因素的設置
公辦學校教師在“大鍋飯”體制下,完成了本職工作,拿到當月的財政工資已經高興了,沒有更多的人去理會他的效價和期望值,更沒有多少管理者去經營激勵機制。民辦學校則不同,他是有企業(yè)管理性質的,應采用期望理論去激勵教師,使教師的精神需要和物質需要都必須得到最大的滿足。弗魯姆的期望理論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激勵力量(M)=效價(V)×期望值(E)
效價是指個人對他所要達到目標的估價,有正值、零值、負值之分,但其含意僅指大小、高低的不同。期望值是指一個人對某個目標能夠實現的概率的估價,期望值在0(最小)—1(最大)之間。
效價和期望值的不同結合,便會產生不同的激勵力量。其情況大致如下:
M高=V高×E高
M中=V中×E中
M低=V低×E低
M低=V低×E高
M低=V高×E低
從上可見,只有當效價和期望值均高時,產生的激勵力量會最大。給民辦學校管理者的啟示是:第一、制定適當的目標。適當的目標給人以期望,使人產生心理動力。如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率、升學率、就業(yè)率、招生數量等目標的確定與獎勵掛鉤,這樣給人以成就期望和物質的期望;第二、提高目的的效價,如對教師進行能崗合理匹對,不讓效價錯位,對教師進行資源分享,提高自身競爭能力;第三、采取措施創(chuàng)造條件增強教師信心、提高期望值。
3、不可忽視的公平公正因素
美國的亞當斯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提出了“公平理論”,它主要研究工資報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對職工積極性影響。公平理論認為職工們的工作動機,不僅受絕對工資報酬影響,而且也受相對工資報酬影響。也就是說,一個人不僅關心自己收入的絕對值,而且關心自己收入的期望值。每個人會把自己付出的勞動和所得的報酬與他人付出的勞動和所得的報酬進行社會比較,把自己現在所付出的勞動和所得的報酬進行歷史比較,認為人們需要保持一種分配上的公正感。
公平理論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Op/Ip=Oo/Io
Op代表一個人對所得報酬的感覺
Ip代表一個人所付出勞動的感覺
Oo代表這個人對比較對象所得報酬的感覺
Io代表這個人對比較對象所付出勞動的感覺
這個等式表明:當感到比值相等時,就有了公平公正感,產生激勵作用,如果二者比值不等時,就會產生不對稱的感覺,失去公平感,降低積極性。
公平理論對加強學校管理,提高教師積極性有一定的作用。在公辦學校里往往忽視了公平公正的分配理念,如在同等條件下,一個中級教師的教學效果比一個高級教師的教學效果要好得多,結果這個中級教師的工資待遇卻比這個高級教師要低得多,這就是不公平。民辦學校的管理體制為公平理論的應用創(chuàng)造了條件。因此民辦學校管理者在經營激勵藝術時一定做到能者多勞,多勞多得,優(yōu)質優(yōu)酬。
4、科學的評價體系
激勵機制的長效性還需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予以保證。民辦學校教師與公辦學校教師在心理傾向上有很大的區(qū)別,他們的心理需求是爭取物質利益的最大化、人格與自尊的最優(yōu)化。但由于民辦學校與教師存在“雇傭性”、生源不足與質量差的劣根性、教師教學的成功感的弱化性以及人事關系的松散性等因素制約了激勵作用的長效發(fā)揮。因此建立一套適合民辦學校辦學特點的評價體系既是現代學校管理的特征也是民辦學校求發(fā)展的需求所決定的。
建立民辦學校教師管理中的評價體系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評價的內容上要講究全面性。通過對教師的全面評價來體現學校工作的全面性、全員性和全程性,使教師們感受到教師在學校工作中的主體性。對教師的評價要體現在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huán)境育人、實踐育人等方面的內容,在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思想追求、教學能力、德育方法、科研水平、協(xié)作精神、工作成效等方面確定合理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權重。
(2)、評價方法上要講究藝術性。在評價方法上要充分考慮到教師的個性與共性和教師職業(yè)的特點,要體現人本性、民主性、客觀性和公開性。將“必行性”評價和“可行性”評價結合起來,將“硬性”評價和“軟性”評價結合起來,比如對教師的教學能力的評價,不但要看教師所教的學生考試成績、升學率等顯性指標,也要通過每堂課學生對該教師的認可程度和考察該教師平時精神投入的多少等隱性指標。
(3)、評價結果上要有發(fā)展性。民辦學校評價結果往往注重與教師的工資、獎金、福利等物質利益掛鉤,這本無可非議,但這遠遠不夠,評價的結果還要體現對教師的再激勵作用以及評價結果的導向性和規(guī)范性,特別是評價結果是否有利于教師的發(fā)展。比如有的民辦學校將優(yōu)秀教師送到名牌大學學習、培訓,實行學校資源分享制,為優(yōu)秀教師構建自我實現的平臺,這些做法都不失為有利于教師發(fā)展的好方法。
(4)、考核指標要做到精確性。任何評價都必須以準確的考核為前提。因此,考核要準要細?己瞬粶什患殻剳途碗y以公平,管理者就難下決心。若主觀臆斷進行獎懲,必然挫傷教師的積極性,因此要讓每個教師明確考核標準,職能部門做好日常原始記錄、計量和檔案管理,同時應將評價結果根據需要通知本人或公諸于眾。
5、情感激勵是激勵藝術的最高境界
與公辦學校相比,民辦學校教師更需要情感激勵。第一,民辦學校的管理體制中的等級壁壘與舉辦者主觀要求教師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相矛盾,解決矛盾的主要方式是打破壁壘,實現與教師的情感溝通;第二,民辦學校要增強競爭力的愿望與競爭力的主體—教師隊伍的不穩(wěn)定性之間的矛盾決定了管理要加大對教師的情感投入;第三,民辦學校教師隊伍構成的成份特殊,他們既自卑又自矜,他們內心深處有這樣或那樣的“傷口”,他們更需要情感關懷,更需要尊重和信任。情感激勵的主要途徑是溝通。一般來說,公辦學校管理者與教師之間的經濟地位平等,學校體制決定著他們之間的人格也趨向平等,在此基礎上進行溝通就較為容易。民辦學校則不同,從事的事業(yè)是公益的,經濟基礎是“民”有的,民辦學校教師的生活依靠不再是人民政府,他們與董事長、校長簽協(xié)約,然后就憑一紙協(xié)約與“民”有者建立了“雇傭關系”,且不說經濟地位不可能平等,就人格來說就造成客觀上的很多不平等。人除了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外,最重要的就是贏得自尊和人格的平等了。因此,情感的溝通也就非常必要了。
正因為這樣,民辦學校管理者在運用情感激勵時要把握下面幾種藝術方式:
(1)在人格平等的基礎上溝通。尊重人格是民辦學校現代管理中極為寶貴、極為豐富、急需高度重視、亟待強化開發(fā)的情感“資源”,國務委員吳儀說:“協(xié)調、融合的人際關系也是生產力”真是一語中的。就民辦學校而言,管理者與教師如果情感融合,則可以提升學校發(fā)展力。民辦學校尊重教師的人格具體表現在領導者始終尊重、信任、關心、愛護每一位教師,達到“相識滿天下,到處是知已”的境界,這也是激勵藝術的最高境界。
(2)溝通方式的垂直性。一些民辦學校實行企業(yè)化管理,在溝通上最常見的是書面報告及口頭傳達,但前者最容易掉進層層報表、文山文海,層級壁壘里而失去溝通的時效性;后者則易為個人主觀意識所左右或是信息失真,無法客觀地傳達溝通內容。這樣很難將領導者的決策轉化為教師的行動。溝通方式應是垂直的,領導者盡可能直接與教師溝通,比如茶余飯后、家庭探訪、同室辦公、共同教研、假日郊游、個別交流、圓桌座談會等等都是垂直溝通的方式。
(3)變單向溝通為雙向溝通。學校與教師的諸方面存在認同感的差異,只有善于運用溝通的力量,及時調整雙方利益,才能夠使雙方更好地發(fā)展,互為推動。如果溝通只是單向的,即只是領導者向教師傳達要求和指令,教師只是象征性地反饋意見,或領導者只是垂直詢問,教師只是一問一答,這樣的溝通不僅無助于決策層的監(jiān)督與管理,也無助于領導者與教師們的情感融合,時間長了,必然挫傷教師們的積極性及歸屬感。所以單向的溝通必須變?yōu)殡p向溝通。雙向溝通的方式有許多種,其中關鍵的是領導者要尊重教師的意見表達,無論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切忌公開批評,即使不能采納甚至要糾正錯誤,也要肯定其主動性,如果建議是正確的,可行的,則要公開表揚、獎勵以示鼓勁。
6、反激勵藝術的探究
民辦學校在管理上注重與工資待遇掛鉤,時間一長只能使教師心中認定與學校的關系為純契約關系,給多少錢,干多少活。當有其變化時,如果其他學校提供更多的薪水,有些教師就義無反顧地去投奔。再則即使提高薪水,當薪水高到一定時候,其對教師的意義就會下降,如由一千元增長到兩千元,這多出來的一千元對教師意義極大;如果當工資由兩千元漲到三千元時,這一千元就不如前面的一千元重要,再漲一千元意義就小多了。這就叫做教師心目中的價值曲線。第三,民辦學校教師一般寧愿受指揮,希望逃避責任,較少有野心,對安全的需要較高,因此缺少危機感。基于以上三點,學校采取嚴格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的時間內能有穩(wěn)定教師的作用,但怎樣使教師有危機感又不至于逃離,相反還要增強教師的競爭意識呢?不妨試試反激勵藝術。所謂反激勵藝術就是學校要采取思維競賽、適度淘汰制。淘汰是競爭的結果,實際上就是一種反刺激、反激勵手段。使教師有一種緊迫感和危機感,促使教師提高自身素質,加強自我管理,以主人翁的思想為學校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比如有的學校在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時,采取5—10%的淘汰制,這個比例有效地激勵了教師。淘汰制在民辦學校管理上不是新鮮事,但如何適度是值得探討的。
激勵藝術是一門科學。在民辦教育不斷走向規(guī)范化、法制化的今天,民辦學校的優(yōu)勝劣汰更是一種必然。民辦學校的舉辦者和管理者要使自己的學校立足于不敗之地,不妨借助激勵藝術這門科學,從而提升學校的競爭力和發(fā)展力。本文只是一管之見。
【淺談民辦學校教師管理中的激勵藝術】相關文章:
班級管理藝術淺談04-27
淺談灌溉管理的激勵手段04-26
淺談激勵理論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應用04-30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提問藝術04-29
淺談班主任的管理藝術04-26
淺談績效管理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05-01
淺談語文教學中激勵性評價的運用04-29
淺談情感管理在班級管理中的運用05-02
淺談項目建設中的溝通管理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