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大班科學教案范文合集十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班科學教案 篇1
目的要求:
1、 通過“捉泥鰍”的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認識到“物體表面光滑的摩擦力小,表面粗糙的摩擦力大”的科學知識。
2、 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到我們可以“學習”泥鰍的本領來減小摩擦力。還可以用類似于捉泥鰍的辦法來增大摩擦力。
3、 使學生知道泥鰍身體表面的“粘液”具有減小摩擦力的作用!怯行У乇Wo自己,二是便于在泥土中行走;同時還具有吸取氧氣的作用。
4、 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認真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準備:
1、 泥鰍若干條。
2、 玻璃缸兩只、小網兜。
3、 南瓜葉或其它表面粗糙的植物葉子、青菜葉、棉手套、簿膜手套、棉布、滌淪布、干泥沙、食油、銹軸承、牛油、衛(wèi)生紙、玻璃球、筷子、膠布、工具盒等。
4、 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 同學們我們今天做—個有趣的活動——捉泥鰍,有同學捉過泥鰍嗎?捉起來容易嗎?
2、 請人家看實驗記錄紙思考:什么原因使泥鰍不容易被徒手捉起?用什么方法才能夠更容易捉起泥鰍?
在記錄紙上寫上你的想法。
3、 通過討論得出應該用東西包起來捉。請每組同學合作,試一試能用多少種方法捉起泥鰍,哪一種方法更好,為什么?在實驗中你發(fā)現了什么?把你們組的探究結果寫在記錄紙上。
二、全班同學分組實驗,教師行間巡視指導。
三、分組匯報實驗情況。(教師用實物展臺演示各組的實驗報告)
四、師生共同分析總結:
實驗過程中哪一種方法捉起來最容易,為什么?通過討論最后得出結論:
泥鰍身體表面分泌出一種粘液,使得泥鰍身體表面非常光滑,我們就很難捉住它。事實上這種沾液減少了泥鰍身體表面的摩擦力,使它很容易從我們的手中逃脫。在分析過程中,教者應故意將“棉手套、簿膜手套”,“南瓜葉、青菜葉”,“棉布、滌綸布”對應起來比較,讓學生認識到用“光滑”的物體“難捉”,用“粗糙”的物體“易捉”,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光滑摩擦力小,粗糙摩擦力大”的基本規(guī)律。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發(fā)現當厚、千的物體吸收掉泥鰍身體表面的沾液后捉起來更容易。
教師板書:光滑難捉粗糙易捉
請大家思考:采用什么方法捉泥鰍比較好呢?
應該考慮在什么情況下而定,實驗室里、農田里、在家里各應該采用什么方法。(讓學生學會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五、將剛才的探究成果用于生活實踐。
l、請大家一起討論一個問題:物體表面是光滑一些好呢?舉—些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
2、做兩個小實驗,鞏固所學知識。
(1) 請人家拿出材料盒中的.橡皮塞的玻璃管,將玻璃管穿到橡皮塞中間的洞里去。每組試一下,好穿嗎?你們能不能想一個好的辦法使得穿起來比較容易一些?操作說明:每組二個打好洞的橡皮塞子和一根事先準備好的玻璃管,要使玻璃管較容易
地穿進去在玻璃管上涂點油就行了。
(2) 比一比哪一個組夾起的球最多。操作說明:每組一瓶小玻璃球,要求從瓶里用老師指定的筷子把小球夾到碗里,比一比在一分鐘內哪一個組夾得多。每個小組先討論一下用什么方法夾?然后老師宣布開始并進行計時。(可以用老師發(fā)給的實驗材料對工具略加改進,但不能幅度過大)
總結全課。
同學們我們今天研究了“捉泥鰍”,通過研究我們知道了泥鰍身體表面粘液的作用,我們人類可以用一些粗糙的物體來捉泥鰍。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得到啟發(fā).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想出一些辦法來使物體表面變得光滑或者粗糙一些,以達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或學習過程中注意觀察、發(fā)現,靈活運用我們今天學到的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所碰到的問題。
大班科學教案 篇2
一、活動目標:
1.探索將長條紙制作成麥比烏斯圈,等分不同的次數后會產生不同的現象。
2.大膽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發(fā)現,對科學現象感興趣。
二、活動準備:
1.人手兩張長條形的蠟光紙、剪刀一把,記錄紙及記號筆一份。
2.立交橋、過山車圖片。
三、活動過程:
(一)師生互動,集體制作圓圈,發(fā)現圓圈等分后變成了兩個一樣的圈。
1.師:這是什么?(紙條)紙條中間有什么?
2.教師做圈,并猜想沿線剪開會怎樣。
(1)師:看,老師把它做成了什么?這個圈有什么特點?
(2)如果沿著線剪開,會怎么樣呢?
。3)請個別幼兒說。
。4)教師將圈剪開。(剪的時候先剪出一個小口子,然后再沿著線剪)師:看,變出了什么?
(5)小結。
(二)探索麥比烏斯圈。
1.嘗試制作麥比烏斯圈。
(1)師:這里還有一個圈,這個圈和剛才那個圈有什么不一樣?
。2)個別幼兒說。
。3)師:如果我請你做一做這個圈,你會嗎?做之前,先請你研究一下,到底該怎么做。
。4)幼兒觀察已做好的圈。
。5)師:會做了嗎?好,開始做吧!
。6)幼兒制作。
。7)師:你成功了嗎?把你圈舉起來。
。8)請一幼兒到前面示范制作。(貼的時候把一頭翻一個身貼)
。9)教師小結:這個圈很有趣,它的名字叫麥比烏斯圈。是德國一個叫麥比烏斯的人發(fā)現的,為了紀念他我們把這個圈叫做麥比烏斯圈。
2.猜測并參與操作活動,探索發(fā)現二等分麥比烏斯圈后的變化,并大膽交流自己的發(fā)現。
。1)師:看,這個麥比烏斯圈上也有一條線。那么我們把這條線也剪開,會變成什么樣呢?
(2)請個別幼兒回答,然后自己記錄下自己的猜測。
。3)那請你們來剪一剪,看一看到底會變出什么。
。4)幼兒剪有一根線的麥比烏斯圈,剪完后記錄下自己的發(fā)現。
。5)介紹:變成什么樣了啊?這個圈和剛才的圈比怎么樣?(變大了,紙條變細了)剛才我們只貼了幾次(1次)應該有幾個接頭。那我們來看看,年粘貼的地方有幾個?(2個)真神奇。
3.嘗試三等分麥比烏斯圈,發(fā)現圈的變化,激發(fā)對麥比烏斯圈現象的興趣。
。1)師:還有更神奇的呢!
。2)教師出示畫有兩條線的麥比烏斯圈。
師:這個麥比烏斯圈上有幾條線,那如果我們把這兩條線都剪開,會變成什么樣呢?
(3)幼兒記錄自己的猜測。
(4)師:那請你動手試剪一剪吧,然后再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5)交流:變出什么了?(一大一小兩個圈,而且還可以滾動起來)
(6)教師小結:這個麥比烏斯圈有趣嗎?把有一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剪開,就變出了一個更大的圈圈。把有兩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剪開,就變出了兩個圈。麥比烏斯圈不僅有趣,而且還很有用呢!
(三)拓展,了解麥比烏斯圈在生活中的運用。
師:科學家根據麥比烏斯圈的特點、原理發(fā)明了……(圖片“立交橋”)這是什么?有了“立交橋”我們的車輛就不會那么擁擠、堵塞了,所以說麥比烏斯圈的發(fā)明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方便。這是什么?(過山車)科學家還發(fā)明了好玩的“過山車”。我們大家都很喜歡。
(四)延伸:展示畫有三條等分線的麥比烏斯圈,引發(fā)幼兒的再次探索,發(fā)現等分不同次數后麥比烏斯圈變化,感受圈的神奇。
師:看,這里還有一個麥比烏斯圈,上面有幾條線?(三條)那我們等會回到教室再來剪一剪,看一看,好不好?
《神奇的圈》反思
聽說過“麥比烏斯圈”嗎?這個神奇的圈,讓我們每一個老師和幼兒都為之激動、為之猜測。今天,我和幼兒一同走進了這個神奇的世界,和他們一起感受了麥比烏斯圈魔術般的變化,感受了科學的無窮魅力。下面就這節(jié)課簡單談談課后感受。
一、教學環(huán)節(jié)體現“循序漸進”。首先,我讓個別幼兒制作普通的圓圈,發(fā)現圓圈二等分后變成了兩個一樣的圈;接著讓幼兒嘗試制作麥比烏斯圈,猜測并探索將麥比烏斯圈二等分后的神奇變化;然后在探索二等分的基礎上,有目的地大膽猜測和探索三等分麥比烏斯圈的神奇變化;再次,通過視頻讓幼兒觀看過山車、高架橋等形象生動的讓幼兒感受到了麥比烏斯圈在生活中的應用;最后,我出示畫有三條線的麥比烏斯圈,通過懸念性提問“如果我們沿著最邊上的一條線開始剪,把這三條線剪開后又會發(fā)生什么神奇的變化呢?”作為延伸活動引發(fā)幼兒課后的再次探索,發(fā)現等分不同次數后麥比烏斯圈的變化,感受圈的神奇,體現了活動的延續(xù)性。
二、學習活動體現“以幼兒為主體”。在科學活動中,學習過程應該是充滿著探索與挑戰(zhàn)性的。新《綱要》指出:要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fā)現的樂趣。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多層次的.操作材料,促使幼兒自主、自由、積極地與材料發(fā)生互動,并通過有效的提問引導幼兒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中,將幼兒推上自主學習的舞臺,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幼兒。幼兒大膽猜測、想象變化的玄機在哪?大大激發(fā)了幼兒的學習興趣,開啟了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一系列關于“麥比烏斯圈”的問題中,幼兒“大膽猜想—探索驗證—發(fā)現神奇—大膽猜想—探索驗證—發(fā)現神奇……”,一次又一次感受著科學的神奇魅力。在師生與幼兒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在老師的有意引導下,幼兒“大膽猜測,小心求證”的方式讓他們興趣備濃。
但是,活動中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1.在示范制作兩等分的麥比烏斯圈時應講解再詳細點,并請個別幼兒上臺示范,指出錯誤與不足之處,讓其他幼兒也不至于對于制作方法還是有點生硬,不知道該怎么粘貼。2、在觀看視頻“立交橋”和“過山車”時應制作PPT,使幼兒觀看起來更形象、生動。3、教學時應面向全體幼兒,在教學過程中只注意了前面的小朋友,而忽略了后面幾組的小朋友,以至于后面多數的小朋友粘貼方法不正確。
大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了解螞蟻的外形特征及生活習性。
2、活動中能細致,有序地進行觀察,用清楚連貫的語言進行講述。
活動準備:
課件(螞蟻及其生活習性的短片),歌曲《螞蟻搬豆》、頭飾、錄音機、磁帶、海洋球若干、放大鏡、課前組織幼兒捉螞蟻并進行初步觀察,并放在瓶里供活動時用。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今天老師帶來了小客人和小朋友一起玩:"身小力不小,團結又勤勞,有時搬糧食,有時挖地道"。大家猜猜它是誰?(引導幼兒競猜,得出謎底螞蟻。)
二、說一說。
你在什么地方發(fā)現的螞蟻?找到它的窩了嗎?你是怎么捉的?(捉的時候不要直接用手捏,以免傷害螞蟻,要用草葉、小樹枝等放在螞蟻的前方,待它爬上草葉、樹枝后再放進事先準備好的瓶子里。瓶內可以放些潮濕土壤和食物,用蓋子蓋好,放在陰涼處備用。要注意:一只瓶內只能裝同一窩的螞蟻,因為不同窩的.螞蟻會因"打架"而死傷)。螞蟻長得什么樣?身上有什么?吃什么?怎樣走?
三、看一看。
我們來觀察一下螞蟻的身體是什么樣的。
1、在觀察時,我們可以先從整體上觀察一下它的大小、顏色,然后看看螞蟻的身體可以分成幾部分,再從前往后按順序一部分一部分仔細觀察螞蟻?凑l觀察的最細致,最準確。(幼兒自由觀察后,討論結果:螞蟻有大有小,有黑色的,褐色的;有頭、胸、腹;在頭的下部有一對大"牙",胸部比頭部細,長著三對足。)
2、放多媒體課件,引導幼兒觀察螞蟻的生活習性。
(1)剛才動畫片中的螞蟻在干什么嗎?(螞蟻在挖洞做窩;搬運食物-稻粒;在搬運死昆蟲;在相互傳遞信息;在"打架")。
。2)討論小結:要想知道螞蟻是怎樣生活的?喜歡吃什么?不喜歡吃什么我們就要仔細觀察:
①螞蟻都搬運哪些食物?
②找到螞蟻窩,輕輕把窩挖開,看看里面貯存有哪些食物。
③在螞蟻附近放上各種各樣的食物,觀察哪種食物上有螞蟻,哪些食物上沒有螞蟻。
3、引導幼兒分組觀察螞蟻怎樣爬行?
四、試一試。
1、倒出瓶中的螞蟻,給它周圍放上食物,觀察它喜歡吃什么,并在黑板上的圖中打鉤。
2、請一名幼兒示范螞蟻爬,討論怎樣才能爬得又快又穩(wěn)。
五、玩一玩。。
分角色:教師扮媽媽,幼兒扮小螞蟻,各戴頭飾。放背景音樂《螞蟻搬豆》,師幼一起玩游戲:螞蟻搬豆。
"孩子們,在山坡對面有許多豆豆,我們一起爬過山坡,鉆過山洞,去搬豆豆吧!"在媽媽帶領下,小螞蟻分成兩組,快速爬過小山坡,鉆過山洞,搬起一粒豆豆(海洋球)后跑回來,每只每次搬一粒,直至將豆豆搬完,看哪組搬得最快。
六、在生活中進一步觀察螞蟻的活動。
大班科學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幼兒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發(fā)展的起點。瑞士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的"知識來源于動作"和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基說的"兒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道出了動手操作的重要性。而幼兒科技小制作就是集知識與技能、奧秘與創(chuàng)造、動手與動腦為一體的幼兒感興趣的操作活動,它材料收集簡便、能揭示蘊藏的科學現象與原理、深入淺出,倍受幼兒青睞。設計本次活動,旨在讓幼兒體驗動手制作、體驗玩中探索的快樂,并在動手操作中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科學感知,提高觀察、思維、想象等能力,促進幼兒手腦協(xié)調及心智的發(fā)展。
活動目標:
1.探索對稱圖形的制作及竹蜻蜓飛行中的奧秘。
2.看懂圖示,嘗試用對折、畫剪、粘貼等方法制作竹蜻蜓。
3.養(yǎng)成活動后收拾材料工具的習慣,體驗成功的愉悅情緒。
活動準備:
1.蝴蝶圖片一張
2.工具材料準備:剪刀、吸管、透明膠、人手一張畫報紙(稍厚)、記號筆
3.制作流程圖七幅
4.五角星(鼓勵制作成功的幼兒用)
活動過程:
(一)出示蝴蝶,認識左右對稱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只美麗的蝴蝶,請大家仔細觀察一下,它的翅膀有什么特點?
。ǘ┲谱髯笥覍ΨQ圖形
1.討論制作左右對稱圖形的方法提問:你們會做左右對稱的圖形嗎?應該怎么做呢?(幼兒討論回答)
2.幼兒嘗試用畫報紙制作左右對稱圖形
3.出示圖示,方法:紙兒長長邊對邊,中線起始圖案畫,沿著輪廓剪一剪,再給圖形穿新衣!
。ㄈ┲谱"竹蜻蜓"
1.出示范例"竹蜻蜓"提問:制作竹蜻蜓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和工具?
2.幼兒看圖示并理解提問:誰看懂了?有沒有看不懂的地方?誰他?
3.幼兒看圖示制作,老師巡回指導
。ㄋ模┨剿"竹蜻蜓"飛行的奧秘,激發(fā)幼兒探索的欲望。
1.玩玩竹蜻蜓,探索竹蜻蜓飛行的奧秘提問:你的竹蜻蜓能成功飛行嗎?你是怎么玩的?發(fā)現了什么?(為成功飛行及發(fā)現奧秘的幼兒貼五角星,表示鼓勵)
2.老師:告訴大家一個秘密,竹蜻蜓在我國已經流傳了0多年的歷史,據說直升飛機的螺旋槳就是人們受到竹蜻蜓的啟發(fā)后才制造出來的。看來這小小的.玩具中還藏著大道理呢!
活動延伸:
將制作的"竹蜻蜓"投放在科學操作區(qū),鼓勵幼兒繼續(xù)探索發(fā)現它飛行的更多奧秘,并相互交流探討,進一步激發(fā)幼兒觀察、思考、探索的興趣。
活動建議:
平時可以在區(qū)域活動中一些看圖示制作的材料供幼兒操作,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及看圖示制作的本領,為此活動打下基礎;建議沒有制作經驗的幼兒可以分兩次活動進行,第一次活動練習剪對稱圖形制作竹蜻蜓的翅膀及裝飾不同花紋,第二次活動進行吸管及翅膀的粘合和探索飛行的奧秘。
活動點評:
生態(tài)課堂的理念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幼兒的發(fā)展不僅要全面化、個性化,更應是可持續(xù)、終身的發(fā)展。此活動始終以幼兒的自主學習為主,通過觀察、討論、圖示、制作、探索等方法與手段,讓幼兒在動手操作、做做玩玩中自主獲得相關的經驗與技能,幼兒學得有趣,教師指導方法得體,充分體現了師幼角色的和諧生態(tài)關系:即課堂的主人是孩子而不是老師,把課堂更多的時空讓位給孩子,讓孩子真正地走到臺前,在有限的時間內得到長足的發(fā)展。
大班科學教案 篇5
目標:
掌握測量容器的科學使用;發(fā)現不一樣大小的容器和測量結果的關系;愿意與同伴商量,合作進行操作記錄。
重點:
能掌握測量容器的科學使用;
難點:
發(fā)現不一樣大小的容器和測量結果的關系;
準備:
米、碗18個、大小不同的杯子兩種各9個、筆(兩人一份);記錄表9張;統(tǒng)計表三張;調羹每組一個。
過程:
一、談話,激發(fā)興趣。(2分鐘)
1、出示裝有米的碗。
師:“老師今天帶來了很多米,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很快的知道里面有多少米?”
2、幼兒討論,啟發(fā)幼兒用杯子量。
師:“小朋友想了很多方法,老師今天有帶杯子來,那我們今天就用杯子當量具,你們幫我看看,杯子可以怎么幫助我們量出筐里有多少米?”(舀米過程示范一遍,提醒)
3、教師示范并提醒:“唉呀,我舀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可不能將米撒到外面去啦!”
二、幼兒操作,探索量米的科學方法。(27分鐘)
。ㄒ唬┑谝淮尾僮鳎河變鹤杂捎帽邮
1、操作要求:1、將幼兒分成9組,兩人一組,一人操作一人數杯數,數的人看同伴舀一杯就在相應的空格里畫上一根棒,最后記錄下小棒的總數;2、操作時,動作要快,還不能將米撒漏在外面,也不能使框中有遺留的米粒,這都會影響實驗結果。3、完成后拿著記錄表回到位置上等待。
2、集合統(tǒng)計,觀察記錄表,分析操作結果。
師:“看看你們的記錄結果。有xx,有xx,結果好像有不一樣。”
師:“其實,今天老師帶給每一組的米都是一樣多的,給你們的杯子也是一樣大的,那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呢?”
3、啟發(fā)幼兒思考。
師小結:“因為每個人盛米的時候有多有少,這就影響了你們最后的結果,那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使每杯米盛的一樣多呢?”
幼兒討論。
師:“將杯子在米中舀一舀,然后用手在杯子口上輕輕地劃過,將多出杯子口的米撥掉,讓杯里的.米跟杯口一樣平,就可以啦!老師給每一組提供一個調羹,把硬硬的調羹柄架在杯子口上,輕輕的劃過。
示范:那如果米太少了呢?(最后的時候用調羹舀米)
。ǘ┑诙尾僮鳎阂笥每茖W的方法量米
1、操作要求:1、還是兩人一組,一人操作一人數杯數(交換),數的人記住要一邊數一邊做記號在第二格;2、用公平的方法舀每一杯米。
提醒:把米運回到原來的筐里。
2、集合,觀察記錄表
師:“我們用了這種公平的方法,又一次量了米;看看,最后你們的結果怎么樣?”(萬一不一樣,自己演示)
總結:原來用同樣的杯子,方法,測量的結果(基本上)是一樣的。
(三)第三次操作:用比原來小的杯子兩種盛米
1、出示小杯子。
師:“那如果我們用這種杯子來操作呢?最后的結果會增多還是減少?那再小一點的呢?我們試試看吧!”
2、要求:還是兩人一組,這次又交換一下;一半用中號杯子,一半用小號杯子;還是用這種公平的方法量米;把你的結果記錄在相應格子里。
3、觀察記錄表,啟發(fā)幼兒思考:為什么我們用同樣的方法,結果會發(fā)生變化?
4、小結:原來,杯子越大,杯數越少;杯子小,杯數越多。
三、結束活動:啟發(fā)幼兒用更多不一樣大的杯子進行實驗,觀察結果。(1分鐘)
1、總結:今天我們學會了用杯子、用很公平的方法來量米,這是一種測量的方法,其實我們生活中的測量方法還有很多,小朋友回家也可以找一找,量一量,把你的發(fā)現告訴爸爸媽媽或者自己的老師、同伴。
2、收拾桌面操作材料。
大班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積極參與多來咪俱樂部活動,愿意大膽展示,體驗參與大活動的快樂。
·喜歡趣味問答小知識,積累植物的相關知識和經驗。
教學準備:
(認知準備)兩個班級都進行了《有用的植物》的主題活動。
(材料準備) PPT、各種樂器等。
重點與難點:相關主題經驗的遷移
教學過程:
一、幼兒進場,引起活動興趣。
1、幼兒在《do re mi》樂曲聲中依次入場,并跟著主持人一起舞蹈。
2、主持人:天空中有絢麗彩虹,音樂里有七彩音符,讓我們伴著動聽的旋律一起走進音樂幼兒園的(幼兒和:do re mi俱樂部)ye。ㄓ變鹤杂傻厝胱
二、第一環(huán)節(jié):口號——“你歌我舞顯身手,唱唱跳跳快樂多”
分班進行集體歌舞表演:
1、大一班:民族舞蹈大串燒
2、大二班:我愛北京天安門
3、大二班:小小京劇《劍舞》
三、第二環(huán)節(jié):口號——“小小問號問個啥?植物知識來回答”
1、主持人:植物在我們生活中到處可見,最近我們兩個班級都在開展“有用的植物”主題。知道了很多關于植物的`知識,今天在這里我們就來一場植物知識大pk,看看誰知道的植物的知識多。好,那你們可要聽清問題,開動腦筋喲。
2、教師出題:
(1)請你各說出兩種常見的落葉樹和常綠樹名稱。
(幼兒回答后,出現圖片,豐富幼兒經驗)
。2)請問這些蔬菜的什么部位可以吃?(根、果實、莖、花等)
食用種子:毛豆、花生
食用莖/葉:菠菜、卷心菜、青菜、芹菜、油菜、韭菜、小白菜等
食用根:蘿卜、胡蘿卜、土豆、番薯等
食用花:西蘭花、花菜等
食用果實:西紅柿、辣椒、黃瓜、絲瓜、南瓜和茄子等
西蘭花和花菜的莖和花可以吃。
(3)請找出圖片上生長在地里/水里/泥土上/藤上的植物。
3、對答游戲:菜地里的歌pk賽
游戲時,速度由慢到快,以不間斷的一組為勝。
師:什么高高藤上掛? 生:絲瓜(黃瓜等)高高藤上掛。
什么生長在水中? 生:蓮藕生長在水中。
什么長在泥土里? 生:紅薯長在泥土里。
什么尖尖細又長? 生:辣椒尖尖細又長。
什么燈籠高高掛? 生:南瓜燈籠高高掛。等等
4、找找生活中我認識的蔬菜,豐富幼兒生活經驗。
出示PPT圖片,幼兒講出自己認識的幾種蔬菜。
●小結:植物的知識有很多,每天我們都會看到一些植物,也會天天食用蔬菜瓜果,對于這些常見的東西我們要能認識它并知道它的名字。
四、第三環(huán)節(jié):口號——“才藝大比拼,愛怎么拼就怎么拼”
大一、大二班各出一個才藝節(jié)目
鋼琴四手聯彈、鋼琴獨奏、大提琴齊奏。
五、結束活動。
大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知道空氣流動可以形成風,風力有大有小,風具有方向性。
2、探索形成風的各種辦法,激發(fā)幼兒對自然現象探究的興趣。
3、了解風的利弊,產生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情感。
活動準備:
ppt課件、乒乓球、吹風機、雞毛、小旗、各種能產生風的材料(紙板、扇子、礦泉水瓶、洗面奶瓶、蠟筆盒、毛巾等) 、氣球 、風車。
活動過程:
一、激趣導入——感受風的特點
1、教師出示乒乓球,激發(fā)興趣,怎么讓乒乓球動起來。
2、幼兒觀看乒乓球飛舞的狀態(tài),尋找風,發(fā)現風的特性——看不見、抓不住,但能感受得到。
小結:對,風看不見也抓不住,但我們卻可以感受得到,而且我們還能和風玩很多好玩的游戲呢!
二、游戲初探——產生風的原因
1、吹雞毛的游戲
幼兒觀察教師用嘴吹雞毛狀態(tài)
小結:對,因為我們用嘴巴吹時,加快了空氣的流動,請出了風,風讓雞毛飛起來了。
2、玩小旗的`游戲
教師出示小旗,老師提要求,身體不能碰到小旗,用身體動作讓小旗動起來。個別幼兒嘗試。
小結:用吹、跑、扇等等動作,加快空氣的流動,就能把風請出來,讓風吹動小旗動起來。
3、用多種材料自由探索
幼兒自由探索各種材料如何產生風,老師觀察指導。分享探索結果。
小結:原來通過擠、壓、拍、晃、轉、跑、吹等等動作,都能加快空氣的流動,把風請出來。
三、深入探究——了解風的特性
1、吹風車比賽,認識風有大小
教師講解吹風車比賽規(guī)則,請個別幼兒上前比賽。
誰的風車轉的最快?為什么他的風車能轉的最快?
小結:用的力氣大,空氣流動得快,風就大。用的力氣小,空氣流動得慢,風就小。
2、風來了游戲,認識風有方向
教師播放PPT,風除了有大小以外還有方向。
游戲:風來了。
小結:風除了有大有小,還是有方向的,有時吹向上面、有時吹向下面……(引導幼兒說出),各個方向。
3、集體討論,認識風的利弊
通過討論認識風為生活帶來的好處和傷害。
四、結束延伸
激發(fā)孩子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想一些好辦法減少風的危害。最后放飛氣球,在愉快的氛圍中結束活動。
大班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感受聲音的音高、音低。
2、培養(yǎng)幼兒養(yǎng)成細致的觀察習慣和態(tài)度,以及加強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
3、嘗試制作排笛,感受制作過程中的樂趣。
[教學重點]:
認真的傾聽,感受聲音的音高、音低。
[教學難點]:
探索長短不同的吸管,發(fā)出不同高低的聲音。
[教學流程]:
利用“身體樂器”讓孩子與“聲音”在游戲中拉近距離,從而產生興趣——教師示范小豆實驗,讓孩子知道聲音是由振動而產生的——讓幼兒觀察、傾聽長度不同的管子所發(fā)出的聲音有高低之分——小組合作共同制作“排笛”。
[教學準備]:
1、長度不同的吸管、雙面膠、托盤若干。2、黃豆、手鼓、手鼓棒、中音鐵琴。3、多媒體教學軟件一份。
[教學過程]:
一、引入探究內容,通過“身體樂器”游戲,讓幼兒產生興趣。
教師引導幼兒踏步地走進教室,讓幼兒感受自己的腳步聲。
教師提問1:“為什么小腳會發(fā)出聲音?”——幼兒自由回答
教師提問2:“那么,我們的身體還有哪些部位也能夠發(fā)出聲音?”
——幼兒自由發(fā)揮
幼兒與教師一起玩“身體樂器”游戲。
二、引出聲音的產生。
師:“小朋友,真不錯!現在,我們要開始研究關于聲音的問題了,在研究的過程中,請小朋友要保持教室內的安靜,這樣我們才能夠聽見“聲音”有什么不同,你們能做到嗎?”
——教師示范小豆實驗。
提問1:“你們聽到什么?”
提問2:“你們看到什么?”
提問3:“聲音從哪里來?”教師請一名幼兒上臺用手,感受敲打的鼓面的振動。
提問4:“你感覺到了什么?”
教師由四個關聯問題,讓孩子知道聲音是由振動而產生的。
教師小結:一切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當振動停止了,聲音也停止了。
三、通過樂器實驗,傾聽、感受聲音的音高、音低,從而引出吸管實驗。
實驗一:敲擊中音鐵琴
教師提問1:“你們認識它嗎?對,它就是中音鐵琴,請你們看看它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幼兒自由回答)
教師提問2:“它們發(fā)的聲音一樣嗎?”——(幼兒自由回答)
教師提問3:“好,讓我們聽聽它發(fā)出的聲音有什么不同?”——(幼兒自由回答)
教師提問4:同樣的物體在振動,只是鐵琴板長短不同,我們來聽聽兩根長短不同的鐵琴板發(fā)出的聲音有什么變化?我們坐著先聽一次……現在可以用身體來表達你聽到的聲音。”——(幼兒自由回答)
教師小結:原來,相同的物體會因為長、短的不同,而發(fā)出高低的不同聲音。
實驗二:吹吸管,傾聽聲音
師:“同樣是吸管,我們來聽聽兩根長短不同的吸管吹出的聲音,你們發(fā)現了什么?”
1、接著,教師再出示兩排吸管,一排是長的,一排是短的。
讓幼兒長的、短的吸管每人各拿一根,用吹的方法感受自己聽到聲音的高與低。
2、教師提問1:“你在吹這兩根長短不同的吸管時,發(fā)現有什么不同?”
(教師可請各別幼兒上臺吹,讓臺下的幼兒感受)
教師引語:“哦,原來聲音不同。吸管的長短也有高低之分。”
3、教師展示:與幼兒對比實驗的結果。
教師小結:吹奏時,嘴里的氣流會振動吸管中的空氣,產生聲音。短的吸管振動頻率快,所以音高;長的吸管振動頻率慢,所以音低。
四、制作“排笛”。
1、教師與幼兒一起觀看教學軟件,獲得相關物體特性的經驗。
2、教師示范“排笛”制作方法,小組合作共同制作“排笛”。
3、幼兒吹奏“排笛”,感受成功的喜悅。
4、活動結束。
延伸教學:
教師與幼兒來到區(qū)域里,通過自制排笛的音律不同,自由吹奏自己喜歡的旋律,舉辦一場親子“排笛”小演奏。
大班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知道許多物體能發(fā)光,了解光的用途。
2、能自己制定標準并根據標準對各種光進行分類。
【活動準備】
1、課件-制作光的種類手冊。
2、提供手電筒、電池、玩具娃娃、電動玩具、積木、塑料玩具等若干,記錄單、筆。
3、幼兒用書:《螢火蟲找朋友》。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認識各種光源。
1、介紹材料。
教師:這里有許多材料,請你們自己試一試,看看哪些東西會發(fā)光,它是怎樣發(fā)光的,并將結果記錄在記錄單上。
2、教師引導幼兒進行探索活動,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并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記錄。
二、幼兒討論,擴展對光的認識。
1、教師:你發(fā)現了哪些東西會發(fā)光,它是怎樣發(fā)光的?
。ü膭钣變捍竽戇M行表述,教師用圖示記錄幼兒的.發(fā)現。)
2、教師:除了這些東西,你還知道哪些東西會發(fā)光,它們又是怎樣發(fā)光的?(教師繼續(xù)用圖示記錄。)
三、引導幼兒對光進行分類。
1、教師:這么多的東西都能發(fā)光,這些光一樣嗎?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2、教師:原來每種光都互不相同,那我們怎樣將它們分類呢?可以怎樣分呢?
。ń處熞龑в變焊鶕v演指定標準進行分類,如自身發(fā)光、需要電力等。)
四、師生共同討論光的用途。
1、教師:我們認識了這么多會發(fā)光的物體,光對我們有什么作用呢?
2、引導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講述光的作用。
例如:光能照明,光能傳遞信息,光是一種信號標志。(綠燈-前進、紅燈-停止)光能幫助人們切割和焊接、光能帶給人們美好的視覺感受。
3、進一步感知體驗高科技帶給人們的好處。
大班科學教案 篇10
一、活動目標:
1、發(fā)現物體的彈性(能變形、還能恢復原狀),了解彈性在生活中的運用。
2、學習用鐵絲在筷子上纏繞鐵絲的技能。
3、能用較完整的語言表述在他探索中的發(fā)現和感受。
二、活動準備:
材料1:皮筋、松緊帶、小氣球、海綿、尼龍襪、彈簧(每組一份)
材料2:橡皮泥、鉛絲(細鐵絲)、硬紙板做的小丑頭、小動物頭等、圓筷子(或粗細適當的圓柱體纏繞鐵絲用)
三、活動過程:
1、呈現材料1,引起幼兒興趣 請幼兒玩玩桌上的東西,感知發(fā)現彈性。說說你是怎么玩的.?發(fā)現了什么?(提問一些幼兒,讓幼兒表述自己的發(fā)現和感知)如:拉皮筋會變長,松手又變成原來的樣子;捏捏氣球,會扁下去,松手又鼓起來等。
教師在幼兒發(fā)現的基礎上:有的東西在力的作用下,形狀會發(fā)生變化,不用力時又恢復原樣,叫物體的彈性。
2、幼兒再次進行操作(請幼兒換著玩一玩,對每個東西都拉一拉、捏一捏、壓一壓)
3、彈性的利用,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尋找
你平常見過什么利用彈性的物品?有什么用?(根據幼兒的回答,或補充或豐富。如:沙發(fā)、席夢思床墊用海綿和彈簧,坐躺著舒服,夾克袖口、彈跳床、自行車輪胎、彈簧稱、拉力器、彈性玩具等,彈性的東西真有用。)
4、幼兒制作彈簧小玩具
(1)出示自制的彈簧小玩具,玩一玩,引起幼兒興趣。
(2)教師示范怎樣纏繞鐵絲,輔導時也要重點輔導幼兒將鐵絲緊緊地纏繞在圓筷子上做成彈簧。
。3)幼兒玩一玩自制的彈簧小玩具。
【大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科學教案:浮起的雞蛋_大班科學教案06-29
大班科學教案:談感覺_大班科學教案07-07
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蛋_大班科學教案07-11
大班科學教案:牽牛花_大班科學教案07-06
大班科學教案:學吹泡泡_大班科學教案06-29
大班科學教案:物體間的空隙_大班科學教案07-07
大班科學教案:大力紙橋_大班科學教案07-13
大班科學教案10-13
大班優(yōu)秀科學教案01-22
大班神奇的科學教案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