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清朝政局的變動和洋務運動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總理衙門的建立;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漢族官僚勢力的擴大;曾國藩和湘軍;洋務運動。
2.通過分析洋務運動歷史作用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綜合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3.通過對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個人對歷史的發(fā)展既可有促進作用,又可有延緩作用,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通過指導學生實事求是地評價洋務運動,培養(yǎng)學生辯證地認識事物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重點分析:
。1)總理衙門的建立是教學重點?偫硌瞄T是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簡稱。它是清朝建立的第一個專門負責外交事務的機構。關于總理衙門的建立,我們應從三個方面進行認識。即總理衙門建立的原因、總理衙門的職權范圍以及它的建立所帶來的影響。①總理衙門的建立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從國內來說,經過兩次鴉片戰(zhàn)爭,清政府對外國侵略者的態(tài)度,逐漸地由疑忌變?yōu)橐蕾。從國外來說,面對中國人民的英勇反抗,外國侵略者也需要尋找能替他們效勞的代理人。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以來,外國侵略者就多次要求清政府建立專門機構,由政府要員和他們進行交涉。為了適應這種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設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②總理衙門的職權范圍很大,它由奕訢等充任辦事大臣,地位高于六部,最初經管外交、通商、海關等事務。后來又擴展到經管修路、開礦、制造機械等方面事務,權力很大。③總理衙門的建立是清朝政局的一次重大變動,對以后中國近代史的發(fā)展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它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控制清政府的內政和外交,也是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的標志。
。2)洋務運動是又一教學重點。洋務運動前后歷時30多年,是中國邁向近代化的第一次嘗試。洋務運動雖然最終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為后人的探索提供了可貴的經驗教訓。
難點分析:
對洋務運動的評價是本課教學難點。洋務運動是一個復雜的歷史事件,如何引導學生對其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作出實事求是的科學評價,避免簡單肯定或否定,這對于師生都提出了較高要求。
教法建議
1.關于"清朝政局的變動",建議教師緊扣"變動"一詞,設計一些簡明扼要、突出重點、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如"清朝政局何時開始變動,為何要變,怎樣變,變化帶來了哪些影響。"…….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啟發(fā)學生整理形成一個提綱挈領的知識網絡,并根據網絡結構解答變化的原因和影響。
2.關于如何理解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統(tǒng)治階級內部出現的頑固派和洋務派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弄清楚兩派形成的歷史背景:即清政府內外交困,內有太平天國運動,外有西方列強的侵略。正是為了擺脫這種困境,才出現了頑固派和洋務派。頑固派以"天朝大國"自居,閉關自守,對世界毫無所知,排斥一切外來事物,反對一切變革,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中最保守、最腐朽的集團。洋務派則主張學習外國先進技術,制造船炮,鎮(zhèn)壓人民,維護封建統(tǒng)治。兩派從表面上看似乎差異很大,但這僅僅是區(qū)別在對待外國事物上。對內他們的目的是相同的,也就是說,這兩派本質上都是要維護封建統(tǒng)治。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總理衙門的建立;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洋務運動。
教學難點:對洋務運動的評價。
教學方法:講述法、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教具:視頻資料、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1. 復習提問: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給中國社會造成了什么影響?
2. 導入新課: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對于清政府來講,當時外有侵略者的勢力,內有太平天國運動,可謂是內外交困。在這種形勢下,清政府的統(tǒng)治沒有垮下來,靠的是什么力量的支撐呢?(讓學生閱讀課文提示,引出課題)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中外反動勢力進一步勾結,導致了清朝政局的變動和洋務運動的興起。
3. 講授新課(出示圖片)
一、總理衙門的建立(1861年,奕訢)
總理衙門全稱總理衙門各國事務衙門,是清朝負責外交事務的中央一級的機構。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以前,清政府對英美、法等國的交涉都是由沿海地區(qū)的地方官辦理。對此,外國人非常不滿。他們多次要求清政府設中央一級的對外辦事機構,由政府要員和他們直接交涉。為了適應這種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批準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由曾和洋人打過交道,而且很受外國人賞識的恭親王奕訢充任辦事大臣,主持各項事務。
總理衙門職權很大,它的地位高于中央的六部,起初經管外交、通商、海關等事務,后來又擴大到經營鐵路、開礦、制造機械等事務,成為清廷的決策機構。
后來的事實證明,外國侵略者正是通過這一機構中國的清朝統(tǒng)治者施加影響,以達到通過清政府控制中國的目的?偫硌瞄T的建立,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控制清政府的內政和外交,也是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的標志。 ――引述魯迅先生的《說面子》:
"面子",是我們在談話里常常聽到的,因為好像一聽就懂,所以細想的人大
約不很多。
但近來從外國人的嘴里,有時也聽到這兩個音,他們似乎在研究。他們以為這
一件事情,很不容易懂,然而是中國精神的綱領,只要抓住這個,就像二十四年前
的拔住了辮子一樣,全身都跟著走動了。相傳前清時候,洋人到總理衙門去要求利
益,一通威嚇,嚇得大官們滿口答應,但臨走時,卻被從邊門送出去。不給他走正
門,就是他沒有面子;他既然沒有了面子,自然就是中國有了面子,也就是占了上
風了。這是不是事實,我斷不定,但這故事,"中外人士"中是頗有些人知道的。
……
大清帝國就是這樣在維持著這個老大帝國的面子。
二、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
1861年,咸豐死,八大臣輔政,慈禧勾結奕訢,發(fā)動政變,處死肅順等三人,流放其余五人。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改年號為"同治"。
三、 漢族官僚勢力的擴大
清軍腐化墮落,喪失了戰(zhàn)斗力。
漢族官僚曾國藩的湘軍,成為能同太平軍對抗的主要力量。慈禧太后為了鞏固統(tǒng)治地位,需要依重漢族官僚曾國藩。這樣,漢族官僚的勢力擴大了。
四、 洋務運動
1. 原因
2. 洋務派的代表人物、口號、主要內容
洋務派主要主張利用西方的先進技術,創(chuàng)辦近代工礦企業(yè),制造船炮以維護清朝的統(tǒng)治。這一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以奕訢,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為代表。那時候凡是和外國人有關的事都被稱為"洋務",而這一派又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因而被稱為"洋務派"。
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一直到九十年代,洋務派掀起了一場所謂的"師夷長技以自強"的運動,被稱為"洋務運動"。
主要內容:
① 前期,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采用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創(chuàng)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yè)。
② 后期,在繼續(xù)發(fā)展軍事工業(yè)的同時,洋務派又提出"求富"的口號,開辦了一批民用工業(yè)企業(yè)。
讓學生看"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主要工礦企業(yè)"PPT課件
③ 洋務派除辦軍事、民用工業(yè)外,從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還籌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軍。1885年,清政府正式成立了管理海軍事務的機構――海軍衙門。
3. 評價:
①洋務派所創(chuàng)辦的軍用、民用企業(yè)所采用的技術設備,都是外國淘汰下來的舊技術設備,所辦工業(yè)從一開始就落后于人,況且清朝統(tǒng)治者在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中已經被西方侵略者嚇破了膽,還怎樣談得上什么"自強"。洋務派所創(chuàng)辦的民用企業(yè)也是官僚式的管理體制,企業(yè)中貪污腐化無所不有,等同于清朝的官場,因此,洋務派的民用企業(yè)也是經營不善,連連虧損,更談不上什么"求富"。
②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③對西方的經濟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小結:洋務運動是清政府對內鎮(zhèn)壓,對外妥協的產物,其目的是強化封建國家機器,對付人民的革命運動。至于對外,他們早被洋人的堅船利炮嚇破了膽,"自強"不過是欺騙世人的招牌。洋務運派辦的工廠,技術上依賴于洋人,得到的多是過時的機器,落后的技術,這樣跟在外國人屁股后面爬永遠落后,又怎么能夠強起來呢?
說到"求富",洋務派的企業(yè)實行封建衙門式的管理,管事人獨斷專行,揮霍、貪污樣樣干。當時有"機器局管事一年,終身受用不盡"的說法,洋務派的"求富",最終不過是肥了自己,損了國家。
由此可見,洋務運動沒有也不可能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當然,我們也應看到,洋務派引進了一些西方的技術,培養(yǎng)了一批外交、科技人才,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洋務運動也曾經對外國經濟勢力在中國的擴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板書設計
一、 清朝政局的變動
變動的根源:內外反動力量的變化和勾結
①總理衙門的建立(清中央機構半殖民地化的標志)
②辛酉政變(內部奪權斗爭)
③漢族官僚勢力的擴大(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
二、 洋務運動
原因:清王朝內外交困,為擺脫困境!
中央――奕訢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口號:"師夷長技以自強"
作用:
①誘導和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早期發(fā)展。
②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擴張。
--
【清朝政局的變動和洋務運動】相關文章:
清朝皇帝和部分大臣身高08-14
清朝官服04-29
清朝皇帝列表,清朝皇帝列表及簡介05-01
清朝古街04-29
清朝舊事04-30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學技術教案04-28
物質變動與道德變動之我見04-30
穿越清朝作文08-16
清朝文化教案04-29
清朝皇帝的子女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