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端午節(jié)的由來和習俗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變成了“端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端午節(jié)的由來和習俗,歡迎大家閱讀。
端午節(jié)的由來和習俗1
農(nóng)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是我國最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
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端午節(jié)的由來和習俗2
關于端午節(jié)的來歷,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
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jié)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lián)系起來。
傳說屈原投江以后,當?shù)厝嗣駛渌,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后來的粽子樣。
端午節(jié)的'由來和習俗3
端午節(jié)的習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賽龍舟等等。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狀有棱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
端午節(jié)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jīng)很盛行。
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jié)日里食用。
端午節(jié)的由來和習俗4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
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端午節(jié)的由來和習俗5
傳說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戰(zhàn)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但許多盛行于世的端午習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測,端午節(jié)源于對惡日(即農(nóng)歷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南朝蕭梁時期宗懔所著的《荊楚歲時記》,是一部中國古代荊楚地區(qū)的歲時節(jié)令、風物故事的介紹文集。在該書的第卅節(jié)里頭記載著:“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鄲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認為東吳地區(qū)的端午競渡是為了迎接已被當時人們視為河神的伍子胥,與屈原無關。
另外一種說法,學者聞一多指出,端午節(jié)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見聞一多《神話與詩》的《端午考》),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相傳古代中國南方吳越人(今江浙一帶)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里或裝在竹子里,投到江里面去。后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劃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jié)這種習俗。
端午節(jié)的由來和習俗6
這一天,人們要吃粽子。南方過端午節(jié)要吃“五黃”: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每逢端午節(jié),人們把房子打掃干凈,在廚房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
在我們南方水鄉(xiāng),有著賽龍舟的習俗,在這一在,有將近上百人圍著場地,大喊著:“加油!加油!”比賽勝利后,還有獎品發(fā)給選手。
【關于端午節(jié)的由來和習俗】相關文章:
4.端午的由來和習俗
5.元旦的由來和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