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從閱讀看寫作-《最后的姿勢》的教學反思
在《最后的姿勢》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從這一課起在當堂預習“讀、圈、標、劃、問”后又加了一個新的項目——找尋文章中有什么值得你學習的地方?趙旭東、楊藝等語感好的學生迅速直撲“天陰沉沉的”等環(huán)境描寫手法而去,卻也說不出為什么覺得好。我點撥學生,是不是由這些環(huán)境描寫感覺有什么事要發(fā)生?這樣寫是不是對人物、事件的發(fā)展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學生在一品讀,咦,好像就是這樣的! 我又啟發(fā)學生,是否看過類似的與環(huán)境、人物相關聯(lián)的文章。學生們七嘴八舌,有的聯(lián)想到《三顧茅廬》中巍巍青山的描寫是對臥龍人物形象的襯托,有的聯(lián)想到看到的作文中寫過因做好事而覺得太陽更加燦爛、微風更加和煦(雖說這樣的描寫有些爛,對孩子的發(fā)現(xiàn)還是要給予肯定的)。 讀寫結(jié)合并非一句空話,因為老師教學上的關注,學生才會重視得更多。 作為“通訊”的節(jié)選,我找出原文給大家讀了一下,和《大江保衛(wèi)戰(zhàn)》《在大海中永生》一樣,品讀不刪改的原文,學生的領悟會更多。 三位人物的話語描寫,對于學生的選材指導來說也是很好的范例。有不少學生敏感地指出:從三個不同人的視角寫出了不同人物眼中的“譚老師”,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立體。【從閱讀看寫作-《最后的姿勢》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04-21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04-28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04-30
《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04-25
閱讀與寫作教學反思05-06
最后的姿勢作文11-30
《最后的姿勢》語文教案06-14
《最后的時刻》教學反思04-04
排球準備姿勢和移動的教學反思05-07
《寫字姿勢和握筆方法》教學反思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