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子路、曾皙、冉有、公孫華侍坐 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孫華侍坐》 教學目標 1.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 2.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等文言知識。能歸納文中的文言現(xiàn)象,并準確翻譯文中語句。 3.能根據語言特點,把握文中所展現(xiàn)的鮮明的人物個性,欣賞文中通過語言、動作展現(xiàn)人物性格的寫法。 4.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藝術,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1.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等文言知識。能歸納文中的文言現(xiàn)象,并準確翻譯文中語句。 2.能根據語言特點,把握文中所展現(xiàn)的鮮明的人物個性,欣賞文中通過語言、動作展現(xiàn)人物性格的寫法。 3.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藝術,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難點 理解孔子為何“哂”由而“與”點。從而體會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張。 教學方法 誦讀法、研討法、講析法、點撥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如果你想了解中國的歷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國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論語》。它是中國文化的一座寶庫,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歷經千年不朽。1998年1月,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集會巴黎,發(fā)表宣言說:“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xù)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兩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讓我們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二、知(了解背景) 了解有關文學常識,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了解孔子及《論語》的相關內容。課上學生發(fā)言,老師點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有側重點的選擇一些內容進行介紹,幻燈片放映) 師:孔子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為人類留下了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實用。同學們,你們知道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和觀點? 明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溫故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三、誦(整體感知) 1.錄音或教師范讀,整體感知。 2.引導學生正字正音,齊讀,把握字音和節(jié)奏。 重點字詞讀音及句讀: 曾晳(xī) 哂(shěn) 舞雩(yú) 鏗(kēng)爾 小相(xiàng) 比(bǐ)及 冠(guàn)者 喟(kuì)然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異乎/三子者之撰。 3.引導學生對照注釋默讀課文,結合注解整體把握文意。 (討論交流后,教師點撥。) 點撥:本文記敘的是孔子和學生們關于立志的談話。文章先寫孔子啟發(fā)學生談自己的志向,再敘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等人談自己的志向,最后寫孔子對他們志向所作的評論。孔子問志,四個學生的回答,從表面上看來,似乎是有所不同,其實都是以“禮治”為中心、為目的的。 四、譯(掌握字詞句) 小組合作討論,明確重點字詞句,寫成紙條,教師有選擇地采用實物投影的方式,由寫紙條的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對重點字、詞、句加以講解,教師點撥、糾錯。教師可適當提示下列重點字、詞、句(在課文注釋“基礎”上補充,投影)。 1.重點字、詞。 居則曰(閑居,指平時在家的時候) 攝乎大國之間(同介詞“于”,在) 求也為之(主謂之間,語氣詞,不譯) 端章甫(“端”“章甫”都是名詞用作動詞) 風乎舞雩(名詞用作動詞,吹風) 為之小(雙賓語結構,“之”“小”都是“為”的賓語) 2.重點語句。(學生口譯) a.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b.如或知爾 c.異乎三子者之撰。 d.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e.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f.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g.則何以哉 h.加之以師旅 五、構(把握思路) 整體把握文意結構和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問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爾”——“吾與點也”):述志。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評志。 如果分兩層,將一、二合為一部分也可以。 六、析(研討性學習) 設計一:(啟發(fā)式) 詠讀課文,分角色朗讀,體會幾個人物不同的性格。 (一)問志與述志 1.子路有何性格特征?從哪些詞看得出來? 明確:直爽、豪放、自負。 通過副詞“率爾”就可看出說話不假思索,夸耀,說明他素懷大志。 2.朗讀時應如何表現(xiàn)?請一位同學讀一下子路的話,要把他自負的神情態(tài)度讀出來。 明確:讀時語氣果斷 3.孔子很贊賞曾晳的志向,作品采用欲揚先抑的手法來表現(xiàn),他是怎么談自己的志向的?請一位同學先讀一讀。 明確:“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4.比較一下子路與曾晳,性格上有何不同?(討論) 明確:子路比較性急、直率,而曾晳則顯得文質彬彬,自然灑脫。 5.找一下哪些動詞能體現(xiàn)曾晳的灑脫? 明確:舍、作、浴、風、詠。 6.曾晳的回答不同于其他幾位,沒有直接回答自己有什么才能,勝任什么樣的工作,而是描繪了一幅春日郊游圖,非常形象。從中可以看出他向往什么樣的生活? 明確:大同世界,悠閑自在。在這種生活圖景中寄寓了曾晳淡泊的情懷。 7.再來看看冉有和公西華,他們性格上有什么共同點?又有什么不同? 明確:謙虛。冉有在孔子點名后才開口,且出言謹慎。冉有剛說“方六七十”,馬上覺得有些夸張了,可能會引起孔子的不快,所以又改為“如五六十”,而且說自己治理的話,僅能“足民”,至于禮樂,需要其他高明之士。 公西華更為謙虛。他是個外交家,但他卻說自己做不了什么事,希望能有學習的機會。(此處可把中西文化進行比較,談謙讓) (二)評志 詠讀課文,體會孔子對弟子的評論。 1.孔子評子路(投影) “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這里既有對子路的肯定,也有批評,那么肯定的是什么?批評的是什么?(引導:到文中找答案,男同學齊讀這段文字,提示注意朗讀要領) 明確:批評“其言不讓”,為何?“千乘之國”說明其抱負宏大;“攝乎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極言自己有非凡的治國才能?隙ㄋ摹盀閲远Y”,即用禮來治理國家,是儒家為政的核心。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guī)范等。 2.孔子評冉有(投影) “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其中暗含孔子的什么意思?(也到文中找答案,請女生齊讀,提示與男同學競爭,并注意朗讀要領) 明確:他所治理的當然是國家,治國就應當“以禮”。他不必如此謙遜:“如其禮樂,以俟君子。”3.孔子評公西華 “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為何說“廟會同,非諸侯而何?”(找個別同學讀,提示注意朗讀要領) 明確:肯定“宗廟會同”也是國家政事。 “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暗含何意? 明確:鼓勵他勇挑重擔。公西華是當時的外交家,《 論語·雍也》一章中說“子華使于齊”他通曉禮儀,善于獨立思考。 4.孔子評曾晳 “吾與點也!” 好像他沒有談到治國的問題,似乎只不過是描寫了一幅“春游圖”,為何孔子說“吾與點也”?大家自由討論后請同學回答,只要有道理就給予肯定。 明確:(有兩種說法) ⑴當時社會動亂,諸侯“爭于力”,戰(zhàn)亂頻頻,諸侯國內部,尤其是大國內部十分混亂,權臣間或強大氏族間的你吞我殺,互相兼并,甚至權傾朝野。魯昭公和魯哀公就曾經流亡國外,客死他鄉(xiāng)。所以孔子稱之為“禮崩樂壞”的時代。因而孔子政治上主張“禮治”,即以禮治理國家。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合乎禮的制度。以此來安定社會,在此基礎上再求得百姓富庶,然后施以教化,《論語·子路》一章中說,人口稠密之后,就富之教之,“為國以禮”。曾晳所描繪的一副其樂融融的景象就是社會安定、國家自主、經濟穩(wěn)定、天下太平,每個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的那種大同和諧社會。曾晳所表達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與點”。 ⑵孔子一生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周游列國,但到處碰壁,不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妒酚浛鬃邮兰摇分姓f:“魯終不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痹c“求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與點”。 曾點的志向正和孔子一生竭力追求的教化百姓理想是一樣的,故孔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齊讀,加深領會,注意詠讀要領。 (三)體會孔子形象 1.孔子為什么不直接問“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而是先從自己談起? 學生看第一段,請個別學生朗讀。 明確:先從自己談起,把自己擺在了與學生平等的地位,打消學生的顧慮,為下面的提問作出鋪墊。 體現(xiàn)了孔子態(tài)度謙和、親切,循循善誘的教風。 2.還有其他地方表現(xiàn)出孔子這一教風嗎? 明確:“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鼓勵曾點說出自己的想法。 小結: 孔子是一個既熱情而又嚴格的老師——態(tài)度謙和、親切,批評含蓄,耐心地誘導、熱情地鼓勵;既是教育家又是思想家——因材施教,善于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高屋建瓴。他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高超的教學藝術,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平易近人。一開口說話,就顯得溫文爾雅,打消學生發(fā)言的顧慮,“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充滿對學生的熱愛與期望。 ②因勢利導?鬃俞槍Φ茏悠綍r愛發(fā)“不吾知也”牢騷的話,提出“如或知爾,則何以哉”的問題,針對性強。 ③啟發(fā)得法。在子路、冉有、公西華各述其志后,曾晳感覺自己的志向與其他三位差別大,不想發(fā)表意見?鬃颖阏f:“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促使曾晳敢于暢談自己的理想。 ④評價得體。對子路的發(fā)言,“夫子哂之”;對曾晳的發(fā)言,“吾與點也”。當四個學生述志后,孔子進行總結,他高屋建瓴地將他們的發(fā)言上升到“禮治”,上升到與治國有關的高度,肯定了主流,指出了不足,很有指導意義。 設計二:討論式 分組討論下列問題,各自完成表格的填寫。 A組:(表格一) 1.四弟子各自怎樣述志的?從中可以看出他們各自有怎樣的性格? 2.課文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3.你從四個“青年學生”身上受到哪些【子路、曾皙、冉有、公孫華侍坐 教案】相關文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04-3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案設計11-1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導學案12-17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學設計05-0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案(精選11篇)07-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案 (教師中心稿)教案05-01
第一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05-0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讀后感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