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蒙山導游詞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導游,通常會被要求編寫導游詞,導游詞是導游員在游覽時為口頭表達而寫的講解詞。導游詞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蒙山導游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蒙山導游詞 篇1
蒙山龜蒙景區(qū),位于平邑縣境內,海拔1,156米,為山東省第二高峰,與泰山遙遙相望,被稱為“岱宗之亞”,因酷似一神龜伏臥于云端天際而得名。登上極頂,眼前豁然開朗,但覺云生袖間,霞籠眉際,峰巔于足下,昂首于天外。
蒙山,古稱東蒙、東山,總面積1125平方公里,主峰龜蒙頂海拔1156米,為山東省第二高峰,又有“岱宗之亞”的美稱,F(xiàn)為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世界著名養(yǎng)生長壽圣地、中國老年人最喜歡的景區(qū)景點、全國縣域旅游品牌百強景區(qū)。
蒙山屬東南亞暖溫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植被茂密,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龜蒙景區(qū)森林覆蓋率高達85%,被譽為“天然大氧吧”、“森林浴場”。中國科學院環(huán)境評價部于98年 3月份,對龜蒙景區(qū)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和氧氣含量進行了測定,測定結果為蒙山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220萬個/cm3,是有明顯生物效應濃度(>10萬個/cm3)的20倍,是北京生態(tài)中心的176倍,氧氣含量最高為20.98%,比北京生態(tài)對比中心高0.55%?諝庵胸撗蹼x子濃度>10萬個/cm3,可產(chǎn)生明顯的生物效應,可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huán),改善睡眠,增強食欲,提高免疫力。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寶貴的.富氧資源,對龜蒙景區(qū)開發(fā)森林旅游、度假療養(yǎng)項目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越條件。
蒙山導游詞 篇2
在這里旅游,做一個導游,大家都很興奮!
蒙山是沂蒙山的主體,全長近1156米。山峰高聳,山巒重疊,氣魄雄壯。主峰歸夢頂是山東第二座岑嶺,被稱為岱宗的亞洲。
蒙山是一座迂山,一部博大精深的地學史書,一座豐富的自然地質博物館,記錄了地球在過去28億年的巨大變化。28億年前,蒙山是一個不變的地塊。28-27年前。在過去的5億年里,地球裂谷形成了面積廣闊的盆地。巖漿沿裂谷噴發(fā),接管沉積作用,形成火山沉積巖系,是齊魯最迂腐的巖石泰山群。2后。5億年間,蒙山地區(qū)經(jīng)歷了兩期大規(guī)模的巖漿侵入,吞噬了泰山巖群,形成富平蒙山巖組和五臺義山巖組花崗巖;25億年至23億年前,蒙山地區(qū)發(fā)生第三次大規(guī)模巖漿侵入,形成呂梁奧萊山二長花崗巖套,轉移或俘獲泰山群和前兩次巖漿巖。23-80億年前,蒙山地塊經(jīng)歷了構造行為的擠壓和巖漿的小局限,處于隆升剝蝕期。在過去的8億年里,蒙山地區(qū)經(jīng)歷了海洋進退和大陸火山的變化。直到3000萬年前,受喜馬拉雅行為的影響,蒙山斷裂再次形成,蒙山主體不斷隆升剝蝕,最終稱霸齊魯。
在億萬年的漫長歷史中,偉大的自然力量是不可思議的。它破山裂海,培育了沂蒙山區(qū)多彩的地質遺跡。
由片麻狀英云閃長巖、片麻狀花崗閃長巖和二長花崗巖三期大規(guī)模巖漿侵入形成的巖石沿蒙山廣泛分布,形成了蒙山的主體。蒙山,已成為蒙山巖組的命名地,是華北乃至世界上遙遠的古TTG花崗巖系列中最好的`出露區(qū)之一。牛欄輝綠巖脈形成于17-15億年前的中元古代,命名于蒙山,是中國這一時期巖漿侵入最典型的地區(qū)。中國有一個局限性巨大的古老構造帶,形成于約26億年前。它經(jīng)歷了多次巖漿和構造擠壓浸染,南北東偏已延伸數(shù)百公里,寬度2至9公里。
沂沭斷裂帶及其東部中生代潛伏火山巖和侵入巖以及沿其分布的溫泉地熱遺跡是研究華北板塊東南緣構造行為和板塊俯沖碰撞造山過程的重要證據(jù)。
莒南恐龍足跡化石形成于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世界罕見,海洋眾多。還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大的石鐵隕石,重達4噸,是研究天體演化的難得一見的演示。
沂蒙山是座富山。蒙山金剛石是我國最早發(fā)明的原生金剛石礦,其粒度大、品位高,居世界首位。蒙山是中國名副其實的鉆石之鄉(xiāng)。5億至4.5億年前,蒙山地區(qū)沿近南北向斷層受到幔源巖漿侵入,形成長馬莊金伯利巖,即金剛石礦的母巖。蒙山一號鉆石,發(fā)明于1983年,重119.01克拉,是海洋原生礦石中最大的鉆石。
沂蒙山有美麗的鐘靈和壯麗的自然風光。千峰萬谷,繁花似錦,怪石怪石,縹緲山川,泉瀑,明湖,北方山川壯闊,沿襲江南水鄉(xiāng)精神。
蒙山巍峨,新的構造行為影響下形成的花崗巖山峰隨處可見,海拔500多米。桂夢頂、天夢頂、云夢峰等山峰,山谷險峻,山巒壯麗。英臥峰、刀山、大王等懸崖險峻,相對高差超過100米。
蒙山導游詞 篇3
蒙山在太原西南約20公里處,晉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1325米,蒙山曉月為舊太原八景之一。北齊高洋帝于天保二年(551)將東魏大莊嚴寺擴建為開化寺,開鑿了高200尺的摩崖大佛,稱為西山大佛,比目前全國最大的樂山大佛略高。隋文帝時新建了庇蓋大佛的殿閣,唐高宗和武則天曾來此禮佛,賜宮內袈裟。由于寺毀閣傾,大佛淹沒于亂石瓦礫之中,僅見胸頸部分,胸寬25米,高17。5米,頸部直徑寬五米。目前做為旅游資源正在規(guī)劃開發(fā)之中。
蒙山大佛,也稱晉陽西山大佛,是一尊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qū)寺底村西北的蒙山中的摩崖大佛,現(xiàn)為太原市文物保護單位。蒙山大佛開鑿于北齊天保年間,本是蒙山開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淵、唐高宗李治與皇后武則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漢高祖劉知遠都曾來此禮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毀。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時佛頭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風化嚴重。古籍記載,蒙山大佛高二百尺(合今制59米)。根據(jù)實際測量,蒙山大佛兩腿底部至頸部高約30米,按比例估計原來的佛頭高約10米,加上后世重修時補筑的基座高6米,蒙山大佛原本的高度大約為46米。2007年起,太原市對蒙山大佛進行了保護和開發(fā),加固了佛身,并參考太原出土的北齊佛頭新修了高12米的佛頭。2008年10月,蒙山大佛景區(qū)向公眾開放。
蒙山大佛本是開化寺后的佛像。開化寺建于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9年),北齊文宣帝高洋賜額“開化寺”。寺后鑿石修路,在寺后一里處依山鑿刻佛像,即蒙山大佛。當時太原被稱為晉陽,是北齊王朝的陪都。北齊太祖高歡在此創(chuàng)業(yè),擊敗爾朱榮,后來實際掌控東魏朝政,為北齊的建立打下基礎。此后北齊各代帝王常往來于首都鄴城和別都晉陽之間,相當重視對晉陽的建設。按照五代蘇禹圭《重修蒙山開化寺莊嚴閣記》中的記載,《北齊書》等史料中北齊后主高緯“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然油萬盆,光照宮內”說的.就是蒙山開化寺大佛。因此,蒙山大佛有時也被稱為“晉陽西山大佛”。
蒙山大佛開鑿的年代存在爭議。一種觀點根據(jù)《永樂大典》中《太原志·太原縣》的記載,認為蒙山大佛的開鑿始于北齊天保二年。另一種觀點根據(jù)明嘉靖《太原縣志》、明成化《山西通志》的記載,認為蒙山大佛的開鑿在開化寺建寺之后,即晚于天保二年。有研究者根據(jù)五代蘇禹圭《重修蒙山開化寺莊嚴閣記》中所述“北齊文宣帝天保末年,鑿石通蹊,依山刻像”,認為蒙山大佛的開鑿始于天保十年(公元559年)。研究者據(jù)《北史》中后主高緯“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然油萬盆,光照宮內”的記載,認定蒙山大佛完工于后主高緯時;又根據(jù)宋人記載中蒙山曾有北齊天統(tǒng)五年三月撰《蒙山碑》、《北史》天統(tǒng)五年三四月間北齊后主身在晉陽且有重要佛事舉行,推定蒙山大佛的完工時間就是北齊天統(tǒng)五年(公元569年)。
蒙山大佛為利用陡直崖壁開鑿而成,位于蒙山近山頂處。佛龕為摩崖敞口式,寬29。60米,進深17米,平面大約為半橢圓形。佛像頭部已經(jīng)遺失,山與頸部平齊,研究者推測當時此處很可能有自然突起的巖石,開鑿時將它刻成佛頭。佛像背后的山崖有大片平地上有寺院遺址,散落有殘碎磚瓦,還有刻著“杭州天目山峰徹禪師”的斷碣。蒙山大佛為單體佛像,龕內外沒有脅侍像的遺跡。
大佛頭部遺失。頸部直徑5米,高2米余,有三條陰刻項線。頸部至腹部高22米,兩肘間距22。70米。兩肩平而寬,胸胛肥厚,身形壯碩。由于大佛的巖體為疏松的砂巖,風化、崩塌相當嚴重,佛像衣紋服飾已無法辨認。佛像的胸部存有若干排小方孔,據(jù)推測為重修大佛時留下的遺跡。佛像小臂長12米、寬2。80米,保存較為完好。佛像施禪定印。右手長3。10米,手掌及小指尚存;左手已殘。兩手之下為條石補砌的雙腿,高3米,結跏趺坐式。腿下為條石臺基。雙腿和臺基均為重修大佛時砌。研究者認為,佛像原來的坐姿雖未必是重修時的結跏趺坐,但是由兩手的禪定印判斷很可能就是結跏趺坐式。宿白根據(jù)清理前的遺跡推斷蒙山大佛是倚坐的彌勒佛。然而,清理之后的佛像施禪定印,結跏趺坐,并不是倚坐的佛像。后來的研究者認為,蒙山大佛可能是釋迦佛。理由之一是《重修蒙山開化寺莊嚴閣記》提到“成招提之勝因,侔釋迦之真相”;另一個理由是北魏開鑿的云岡石窟第20窟的釋迦佛也施禪定印,結跏趺坐,與蒙山大佛相同。
蒙山大佛自雙腿下部至頸高約30米。研究者按照雙肩寬度18米估計佛像頭部高度大約十米左右,即蒙山大佛通高為40米,加上后世重修時增砌的6米高的基座,總高度大約46米。這與史籍的記載有所不同。唐代的《冥報記輯書》記載蒙山開化寺大佛高二百尺。按唐代一尺合現(xiàn)代0。295米,唐代記載中蒙山大佛的高度為59米,比蒙山大佛的實際高度多十幾米。一些媒體按現(xiàn)代一尺合0。33米計算,得出蒙山大佛的高度為66米;也有媒體計算為63米;還有媒體稱蒙山大佛“通高(大佛站立高度)66米”。這些媒體由此認定,蒙山大佛比55米高的阿富汗巴米揚大佛還要高。甚至有媒體聲稱,蒙山大佛與樂山大佛、巴米揚大佛齊名,并根據(jù)三者的高度關系(認為蒙山大佛高66米)將蒙山大佛稱為“世界第二大石佛”。
大佛前的平臺上存有面闊三間(約15米)的建筑遺跡,門墩石和地栿尚在,研究者判斷建筑年代可能晚于五代。建筑遺跡北面存有一龜趺,碑已失。佛龕西側壁上存有若干小石洞,是修建佛閣時嵌入梁檁所用。大佛龕外東側,崖面上還有一塊摩崖碑刻和二個洞窟的遺存。摩崖碑刻大約處在大佛胸部的高度上,為長方形,高2。50米,寬1。85米,是預先雕刻成之后嵌在山崖上的,文字已漫漶不清,只能判斷出刻的是佛經(jīng),無法確知是哪一部經(jīng)。摩崖碑刻東側的小窟高、寬都在1米左右,因巖石崩塌,此窟已被破壞。小窟的東邊是一平面為方形的大窟,面闊2。97米,進深2。99米,高2。94米,四角攢尖頂。長方形的窟門高1。74米、寬0。97米、深0。52米,門兩側雕有石柱,石柱上雕出櫨斗,櫨斗之上是雕刻的闌額,闌額的斗栱為一斗三升式,柱間斗栱為人字形叉手。叉手為弧形,向外撇出,尾端微微上翹。結合四角攢尖頂、人字形叉手尾端上翹兩個特征,研究者認為此窟可能開鑿于北齊?邇葹樗乇,并無龕像,屬于禪窟,窟內殘存有清康熙四十六年的題記。
另據(jù)《嘉靖太原縣志》載:“法華寺在縣西北十五里,北齊天保二年(551年)建,賜額開化,寺后鑿石通蹊一里,依山刻佛像,隋仁壽初(601年)建佛閣,改額凈明。唐武德三年(620年)李淵自守河東來游于禪之后,復改為開化寺。會昌甲子歲(844年)佛閣廢毀,乾寧二年(895年)重修。宋淳化元年(990年)修釋迦如來舍利塔二座,塔高二丈。元末(1368年)廢毀,只存僧房舍利塔。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晉恭王重建!
五代后漢高祖劉知遠稱帝前,于后晉自運二年(945年)曾在此修建佛閣,名曰“莊嚴閣”,高五層,每層十三楹,將高200尺石刻大佛,庇蓋于內,同時建“雁塔蜂臺”,修“鹿苑雞園”。大閣凌云,氣勢非凡,豪華之極。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莊嚴閣”等建筑塌毀,從此大佛便被掩埋于山石、殘磚、碎石、泥沙之中。明晉恭王朱棡鎮(zhèn)守太原,重修開化寺,實際是只修了前寺院,即現(xiàn)在的開化寺,后寺院未修,大佛亦因湮埋不為后人所知。
1980年太原市南郊區(qū)地名辦公室在地名普查中,發(fā)現(xiàn)大佛遺跡。1982年順勢探索“大肚巖”一名的來歷時,實地勘測實為大佛胸部,其高有五丈多,寬約8丈,頭部尚未找到,僅現(xiàn)找到的頸部高達五尺,真經(jīng)一丈五,胸以下部分仍埋于山石碎瓦斜坡中。整個大佛還有待發(fā)掘現(xiàn)已露面佛身及其周圍發(fā)現(xiàn)的建筑遺跡,經(jīng)與史籍記載相吻合。目前已引起國內有關史學界的關注。
蒙山導游詞 篇4
山西太原蒙山大佛旅游風景區(qū),晉陽蒙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陽,南向,依山鑿制,由于年久風雨剝蝕,巖石表層風化嚴重,況其外露高大的胸頸部剝落之處還長出小樹蒿草,失其原有的風采,致人們不知其為當年巍偉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懷間而不知,無怪以往探佛者慨嘆“大佛巳不存在了”,“僅遺亂石而已”。晉陽蒙山大佛現(xiàn)場外露胸頸部分,高17。5米,寬25米,頸部直徑寬5米,唐代記載“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計算約合今63米,僅低于我國四川樂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說“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揚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按鑿制年代,西方對“巴”佛考查不清,認為“巴”佛鑿于“三至七世紀”之間,這是個不精確的估計數(shù)字,而我晉陽蒙山大佛,史籍明確記載鑿于北齊天保二年(551),時在六世紀。如按“巴”佛鑿于“七世紀”來說,我晉陽蒙山大佛要早一個世紀。比我國樂山大佛鑿于唐開元元年(713)早162年。
按此,論高度,晉陽蒙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論年代則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晉陽蒙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為東魏所建的大莊嚴寺。北齊天保二年(551),高洋賜額“開化”,又稱開化寺,并依山鑿制佛像,建成上、下二寺,稱“大莊嚴石窟二寺”,可見“蒙山大佛”當初是稱“石窟”的位于上寺之中。隋文帝仁壽初年(602),建起了庇蓋大佛的大佛閣,改稱“凈明”寺。唐武德三年(620),李淵留守晉陽,復名開化寺。顯慶五年(660),唐高家李治和皇后武則天來幸并州,瞻仰開化寺和童子寺大佛,“禮敬瞻睹,嗟嘆希奇,大舍珍寶財物衣服”,并令并州州官長史竇軌“速莊嚴備飾圣容”,“開拓龕前地,務令寬廣”。武則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長安后,經(jīng)兩年時間,由皇帝內宮做了兩件袈裟,派專使馳馬飛送并州,給這兩寺大佛像賜披袈裟。袈裟上裝飾的金銀珠寶大放異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巖,洞燭山川”,“道俗瞻睹,數(shù)千萬眾”,轟動了并州。唐武宗滅佛時,大閣雖然失修破敗,但大佛未損。
晚唐乾寧二年(895),晉王李克用竭河東之力,“計口隨錢,不可勝計”,五年用工三十萬,重修了大佛閣。五代后晉開運二年(945),北平王劉智遠留守北京(晉陽),又修佛閣。這次重修的莊嚴閣,高五層,每層十三楹,二十六間,共一百三十間,將二百尺高的大佛庇蓋于內,可見閣之大。元末(1368),寺毀閣傾,火佛頭部掉落,殘磚破瓦和山間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晉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稱法華寺。顯赫了八百年的“蒙山大佛”便從此埋沒六百余年。
蒙山導游詞 篇5
云蒙山位于洛南縣城北15千米處的麻坪鎮(zhèn)境內,為洛南群山之首。其主峰海拔1745米,峰巒高聳入云,霧山橫繞,縈回不絕如縷,故稱“云蒙山”,又稱“書堂山”。
傳說山上有二洞,一獵人追鹿至洞口,聞有瑯瑯書聲,又見另一洞口桃花似錦,爛漫異常,獵人奇之,乃以刀刻桃花為記,次日尋其處,滿山樹木均有字痕,而讀書之洞已無從尋覓,于是又稱“書堂山”。蜿蜒曲折的小道攀山而上,但見一路藤樹叢生,荊棘處處,山花雜草相間,綠肥紅瘦,美不勝收。山巒之上遍布參天巨松,松針翠密,遮天蔽日。步人林間,地上松葉厚積,松軟如棉。四周陰濕寂靜,幽寧怡人。至南巖,有水簾洞,懸崖奇險。登主峰,北望秦嶺,群山連綿;南眺山腳下洛河,如銀帶曲折東去,于陣陣松濤呼嘯聲中將眼前美景盡收。山上建有廟宇,有祖師殿、圣母宮、玉帝殿、三清殿、關岳祠。殿依山建,院隨殿設,古廟掩映松柏之中,渾然一體,若天設地造,古樸、幽靜、典雅。每當天氣晴朗,旭日初升之時,站于山頭,縱目觀望,可見華山奇峰林立,是為“云蒙觀華”勝景;初晴時節(jié),山上大霧彌漫,峰巒蒼松,銀裝素裹,而山下卻是桃花綻放,春光無限,是為“書堂雪花”勝景。
古廟山門外鐫刻著“岳色遙臨,秦嶺難遮天外目;書堂宛在,洞門猶觀雪中花”的'對聯(lián),正是對這兩大勝景的概括。云蒙山還有著奇異的歷史傳說,相傳神話人物神農(nóng)雨師赤松子曾游于此;漢張良興漢滅秦輔弼劉邦稱帝建國,功成思退,隱居于此;明真人孫碧玉曾結廬于此山,等等。云蒙勝景及悠久的歷史,曾吸引歷代之騷客徜徉于此,留下許多贊美的詩篇。清代張琛有詩云:“此山多隱者,處處煙嵐橫。但覺書聲度,更無人亦行。苔眼白鹿伏,雪映繹桃生。尋人碧云路,不知秦晉名!
蒙山導游詞 篇6
你知道嗎?在沂水這個平凡的地方,有一座氣勢雄偉的天蒙山,它由四座主峰組成,游覽路程全長有13多公里呢!當然,不會把大家累壞的。因為景區(qū)有世界最先進的.索道,并配備了國內唯一的水晶吊箱,可以讓游客360度的感受沂蒙山美景。乘坐索道可以節(jié)省近三分之一的路程,更好的保存體力。
天蒙山已經(jīng)在我們眼前了。你們看,在不遠處,隱隱約約能望見一條長長的銀線,那就是“世界第一人行懸索橋”啦,因為我們從東門上山,南門下山,所以別無選擇,大家必須要走懸索橋,沒關系的,我相信大家不會害怕的,勇往直前!
到了天蒙山旅游景區(qū),請把我們身上的火種放在車上,因為天蒙山景區(qū)現(xiàn)在是森林防火期喲!天蒙山上有很多有價值的景點,比如說萬福石、天蒙頂、孔子孟子相遇處……好多好多,數(shù)不清的景點,需要大家自己去游覽。
現(xiàn)在我們說一說安全,以及注意事項?汕f不要把安全當做小事!天蒙山很陡,但是周圍都有欄桿,很安全。注意!如果誰把火種帶近了景區(qū),后果非常的嚴重!
天蒙山這樣優(yōu)美的地方,文明游覽靠大家。
蒙山導游詞 篇7
游客們:
蒙山,古稱東蒙、東山,總面積1125平方公里,主峰龜蒙頂海拔1156米,為山東省第二高峰,又有“岱宗之亞”的美稱。現(xiàn)為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世界著名養(yǎng)生長壽圣地、中國老年人最喜歡的景區(qū)景點、全國縣域旅游品牌百強景區(qū)。
龜蒙頂,位于平邑縣境內,海拔1,156米,為山東省第二高峰,與泰山遙遙相望,被稱為“岱宗之亞”,因酷似一神龜伏臥于云端天際而得名。登上極頂,眼前豁然開朗,但覺云生袖間,霞籠眉際,峰巔于足下,昂首于天外。奇峰羅列,皆匍匐而北拱,眾壑逶迤,俱幽冥而含翠,魯國故土盡收眼底。它雄踞東天,氣勢磅礴,風光壯美,主要景點有東魯在望、瞻魯臺、玉皇殿、小魯亭、孔子小魯碑、觀云亭、蒙山度假村、蒙山轉播臺、觀日峰、玉柱峰、群龜探海、海誓山盟石等。度假村集吃、住、游樂、購物于一體,兼有度假、接待、會議、療養(yǎng)等多種功能,并建有蒙山郵電分局一處,中、小型客車可直達,備有高、中、低檔客房、舞廳等,可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需要。
蒙山壽星巨雕,位于平邑縣境內蒙山主峰龜蒙頂西北側的裸巖石。該雕刻利用山體造型,依山就勢,雕刻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代表長壽的象征——老壽星。老壽星采用明朝末年定型的形象,突出頭部造型,大腦門,白須飄逸長過腰際,一手拄杖,一手托仙桃。它以古代南極仙翁為摩本,采用明朝末年定型的壽星形象,高218米,寬198米,頭部高85米,大腦門、白須飄逸長過腰際,一手拄鳩杖,一手托仙桃,慈眉悅目,笑逐顏開,近觀宏偉、慈祥、親切,遠看輪廓清晰,氣勢雄偉,緩步走出山體走向人間的效果,達到了耐人尋味的仙境神韻。壽星巨雕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山體雕刻,高度為四川樂山大佛的三倍。項目于2000年10月18日開工,2002年竣工將申報“吉尼斯”世界山體雕刻之最的紀錄。
萬壽宮,位于蒙山南麓,原名古蒙祠,宋代改為道觀,名玉虛觀,顓臾王廟,后易名萬壽宮。北宋宣和五年,宋徽宗趙佶曾封古顓臾王為英烈昭濟惠民王,故古蒙祠曾改名英烈昭濟惠民王廟。宋代盛行道教,萬壽宮道眾達310人,道觀建筑最具規(guī)模。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日均在此舉行盛大的廟會,游客云集,香火旺盛。
萬壽宮古建筑群由于年久失修,部分損壞,后經(jīng)平邑縣政府修復。新建筑群坐北朝南,迎面兀立著一座象征著“天、地、人”三界的土木結構的三洞山門。山門前有一建筑,稱“玉皇殿”。殿前有清朝嘉靖年間栽植的文冠果一棵。有《金石錄》中記載的“玉華峰”奇石一處,碑刻數(shù)通。過山門即進入正門,第一進院落正面是前殿和兩廂配房。前殿建筑面積180平方米,單檐歇山勢。穿堂入第二進院落,為萬壽宮主體建筑,北有“三清殿”,建筑面積560米,重檐廡殿式,殿堂為玻璃瓦屋面。古寺新顏,金碧輝煌,頗具氣勢。
萬壽宮依山傍水,有喬松古檜700余株,參霄蔽日,秀色可餐。有新植黑松、雪松、水杉、翠竹及各種果樹,滿山遍野。溪水長流,松竹常青。春華秋實,景色宜人。置身其間,如臨仙境。
鷹窩峰,位于蒙山步游中路,于深壑峽谷中拔地而起,直刺蒼穹,因只有蒼鷹飛臨其上筑巢,無人能登攀,而得名“鷹窩峰”。該峰絕壁如削,峻巖森森;峰頂蒼松如蓋,峭壁之松千姿百態(tài),或樹冠扁平開張,或枝干旁倚斜出,繞有情趣。整個山峰宛如一個巨大的`盆景,令人嘆為觀止。每當夕陽西下,云歸鳥還,奇峰與落日相應生輝,斑斕瑰麗,形成了“暮色蒼茫千嶂暗,萬山叢中一片霞”的奇絕景觀,實乃山水畫屏,人間奇觀。固此自古就有“不到鷹窩峰,枉為蒙山行”之說。
偉人峰,自主峰龜蒙頂向西北舉目遠眺,林海環(huán)抱之中有一崮,宛若一巨人仰臥,眉目清晰,神態(tài)安詳。其形態(tài)與一代偉人毛澤東極為神似,其上松林恰好一面黨旗覆蓋,黨徽栩栩如生。更為奇巧的是該石崮腳下有一村莊名“毛家崮”,全村村民均為“毛”姓后代,幾百年來一脈相承。無數(shù)的巧合堆積成曠世奇觀,見者無不稱絕,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就連北京毛主席紀念堂,主要負責人見此都稱之形神俱兼,非常逼真。
蒙山主峰龜蒙頂,龜蒙頂為蒙山主峰,海拔1156米,是山東省第二高峰。峰體呈穹隆形,猶如一只巨大的神龜伏臥于云端天際而得名!睹献印分杏涊d:“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其中的“東山”即指蒙山。一年四季登上蒙頂,會在你眼前呈現(xiàn)出不同的景色,如蒙頂日出、蒙山云海、蒙頂佛光、蒙頂霧松等奇妙景觀,特別是秋季天高云淡之時,登上龜蒙頂,“風在身邊走,云從足下生”,給人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山下美景,盡收眼底。
福壽康寧寶鼎,位于蒙山文化廣場中心,整個寶鼎采用純天然青石制作。鼎高9.99米,直徑6.19米,周身鐫有“福、壽、康、寧”四個大字和999個壽字,重606噸,是目前我國最大、最高的的石制盛鼎。寶鼎與蒙山壽星遙相呼應,其主題象征著中華民族國運昌盛,中國人民萬壽無疆,蒙山旅游事業(yè)蒸蒸日上。
除以上主要景點外,群龜探海、百壽摩崖石刻、蒙山文化廣場、翠竹園、九龍?zhí)、白云巖道士林、高山濕地景觀、讀景壁、攬勝亭、蒙山吊索橋、瞻魯臺等景點60余處都各具特色,觀后回味無窮。
蒙山導游詞 篇8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四川的樂山大佛天下聞名,殊不知,山西也有一座大佛可以與之一爭高下。想知道它在哪兒嗎?它就在"天然氧吧"—蒙山。昨天是中秋節(jié),我就去了一趟蒙山。
我們從市區(qū)出發(fā),快到羅城高速口時,向西一拐,順著印有"佛"字的路燈往前走,就到了蒙山。蒙山上空的天真藍呀!藍得沒有半點兒雜質,純凈而透明。仿佛一塊兒巨大的藍水晶該在山上似的。一進山,一股在城市中久違的清新空氣便撲面而來?諝馐菨駶櫟模p輕地、軟軟地撲在臉上。蒙山遍地綠色,草木猶如一塊兒綠色的大毛毯,把山裹了起來。而那嘩啦嘩啦跳躍著的溪水,更為這宛如仙境的山中增添了幾分靈氣。
捧一抔清澈的溪水洗洗臉,瞬間皮膚上便有了水嬌柔的嫩滑,且熱意全無,如同沖了一場涼水澡般清爽,渾身上下舒服極了。心仿佛也像純凈的溪水一樣透明了許多。
在青山綠水的簇擁下,大佛靜靜地端坐在蓮花寶座上,兩眼微閉,神情嚴肅,嘴角卻帶著淺淺的笑意。大佛兩手放于腿上,靜靜地打坐。
蒙山大佛是北齊文宣帝高洋于天保二年始建,高約200余尺,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了。它比全國最
高的樂山大佛略高,是最早的露天摩崖大佛。隋文帝時新建了庇蓋大佛的殿閣,后由于寺毀閣傾,大佛從此隱沒于亂石瓦礫之中,F(xiàn)在大佛已經(jīng)修復。踏著山間的小路,耳邊還回響著山中隱約可聞的佛樂。時間過得飛快,我該回了。坐在車上,我戀戀不舍地望著蒙山,直到它消失在我的視線中。 篇三:山西蒙山大佛導游詞
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陽,南向,依山鑿制,由于年久風雨剝蝕,巖石表層風化嚴重,頭部早在元代就已經(jīng)崩落,其外露高大的胸頸部剝落之處還長出小樹蒿草,失去了原有的`風采。由于寺毀閣傾,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閣遺基,都掩覆于山坡泥石里,僅現(xiàn)胸頸部分。對這尊大佛的考查,現(xiàn)僅觸及其一半,剩下的還需清理發(fā)掘,無怪乎人們不知其為當年巍峨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懷間而不知;無怪以往探佛者慨嘆"大佛已不存在了""僅遺亂石而已"。
蒙山在太原西南約20公里處,晉祠以北的寺底村附近,主峰高1325米。蒙山為古太原縣八景之一,故有"蒙山曉月"之稱。史籍記載這尊大佛是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551年)始鑿,經(jīng)五個皇帝二十余年,至后主高緯時鑿成!侗饼R書》記載在《后主恒紀》中:"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所以稱為"晉陽西山大佛"。《北史》載:"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燃油萬盆,光照宮內"。
"宮"指歷史上著名的晉陽宮,遺址在晉源鎮(zhèn)古城營村九龍廟一帶。據(jù)有關部門測量,晉陽西山大佛現(xiàn)外露胸頸部分,高17。5米,寬25米,頸部直徑寬5米,唐代記載"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計算約合今63米,僅低我國四川樂山大佛(高71米)8米,(一說66米,一說70多米,比樂山大佛略高),比以往西方所說"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揚(Bamiyan)大佛"(高53米)高10米。按鑿制年代,西方對"巴"佛考查不清,認為"巴"佛鑿于"3至7世紀"之間,這是個不精確的估計數(shù)字,而我晉陽西山大佛,史籍明確記載鑿于北齊天保二年(551年),時值6世紀。
如按"巴"佛鑿于"7世紀"來說,我晉陽西山大佛要早一個世紀,比我國樂山大佛鑿于唐開元元年(713年)早162年。據(jù)此,論高度,晉陽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論年代則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傳說李淵做太原留守時曾參拜蒙山大佛,當晚就夢見佛光普照,以為祥瑞,從而堅定起兵決心。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則天于顯慶五年(660年)幸晉陽瞻拜(此寺及南十余里的龍山童子寺瞻禮二寺大佛),次年又派專使賜大佛袈裟,以"五色光洞燭山川,道俗瞻睹數(shù)千萬眾"轟動并州。
蒙山導游詞 篇9
晉陽西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陽,南向,依山鑿制,由于年久風雨剝蝕,巖石表層風化嚴重,況其外露高大的胸頸部剝落之處還長出小樹蒿草,失其原有的風采,致人們不知其為當年巍偉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懷間而不知,無怪以往探佛者慨嘆“大佛巳不存在了”,“僅遺亂石而已”。
晉陽西山大佛現(xiàn)場外露胸頸部分,高17.5米,寬25米,頸部直徑寬5米,唐代記載“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計算約合今63米,僅低于我國四川樂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說“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揚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按鑿制年代,西方對“巴”佛考查不清,認為“巴”佛鑿于“三至七世紀”之間,這是個不精確的估計數(shù)字,而我晉陽西山大佛,史籍明確記載鑿于北齊天保二年(551),時在六世紀。如按“巴”佛鑿于“七世紀”來說,我晉陽西山大佛要早一個世紀。比我國樂山大佛鑿于唐開元元年(713)早162年。按此,論高度,晉陽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論年代則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晉陽西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為東魏所建的大莊嚴寺。北齊天保二年(551),高洋賜額“開化”,又稱開化寺,并依山鑿制佛像,建成上、下二寺,稱“大莊嚴石窟二寺”,可見“西山大佛”當初是稱“石窟”的`位于上寺之中。隋文帝仁壽初年(602),建起了庇蓋大佛的大佛閣,改稱“凈明”寺。唐武德三年(620),李淵留守晉陽,復名開化寺。顯慶五年(660),唐高家李治和皇后武則天來幸并州,瞻仰開化寺和童子寺大佛,“禮敬瞻睹,嗟嘆希奇,大舍珍寶財物衣服”,并令并州州官長史竇軌“速莊嚴備飾圣容”,“開拓龕前地,務令寬廣”。
武則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長安后,經(jīng)兩年時間,由皇帝內宮做了兩件袈裟,派專使馳馬飛送并州,給這兩寺大佛像賜披袈裟。袈裟上裝飾的金銀珠寶大放異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巖,洞燭山川”,“道俗瞻睹,數(shù)千萬眾”,轟動了并州。唐武宗滅佛時,大閣雖然失修破敗,但大佛未損。晚唐乾寧二年(895),晉王李克用竭河東之力,“計口隨錢,不可勝計”,五年用工三十萬,重修了大佛閣。五代后晉開運二年(945),北平王劉智遠留守北京(晉陽),又修佛閣。這次重修的莊嚴閣,高五層,每層十三楹,二十六間,共一百三十間,將二百尺高的大佛庇蓋于內,可見閣之大。元末(1368),寺毀閣傾,火佛頭部掉落,殘磚破瓦和山間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晉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稱法華寺。顯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便從此埋沒六百余年。
自北齊鑿佛,歷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歷代都有重修、擴建、瞻游、紀事等碑刻,除前寺址上遺有五代后晉和元、明的幾通碑刻已移置太原雙塔寺保存外,其余各代碑刻均未外運,當仍在其處,共處當有大量埋藏物。至于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閣遺基,都掩覆于大佛胸下山坡泥石里。對這尊大佛的考查,現(xiàn)僅觸及其一半,還需清理發(fā)掘。
蒙山導游詞 篇10
五代后漢高祖劉知遠稱帝前,于后晉自運二年(945年)曾在此修建佛閣,名曰“莊嚴閣”,高五層,每層十三楹,將高200尺石刻大佛,庇蓋于內,同時建“雁塔蜂臺”,修“鹿苑雞園”。大閣凌云,氣勢非凡,豪華之極。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莊嚴閣”等建筑塌毀,從此大佛便被掩埋于山石、殘磚、碎石、泥沙之中。明晉恭王朱棡鎮(zhèn)守太原,重修開化寺,實際是只修了前寺院,即現(xiàn)在的開化寺,后寺院未修,大佛亦因湮埋不為后人所知。
1980年太原市南郊區(qū)地名辦公室在地名普查中,發(fā)現(xiàn)大佛遺跡。1982年順勢探索“大肚巖”一名的來歷時,實地勘測實為大佛胸部,其高有五丈多,寬約8丈,頭部尚未找到,僅現(xiàn)找到的頸部高達五尺,真經(jīng)一丈五,胸以下部分仍埋于山石碎瓦斜坡中。整個大佛還有待發(fā)掘現(xiàn)已露面佛身及其周圍發(fā)現(xiàn)的建筑遺跡,經(jīng)與史籍記載相吻合。目前已引起國內有關史學界的關注。
晉陽西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陽,南向,依山鑿制,由于年久風雨剝蝕,巖石表層風化嚴重,況其外露高大的胸頸部剝落之處還長出小樹蒿草,失其原有的風采,致人們不知其為當年巍偉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懷間而不知,無怪以往探佛者慨嘆“大佛巳不存在了”,“僅遺亂石而已”。晉陽西山大佛現(xiàn)場外露胸頸部分,高17.5米,寬25米,頸部直徑寬5米,唐代記載“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計算約合今63米,僅低于我國四川樂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說“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揚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按鑿制年代,西方對“巴”佛考查不清,認為“巴”佛鑿于“三至七世紀”之間,這是個不精確的估計數(shù)字,而我晉陽西山大佛,史籍明確記載鑿于北齊天保二年(551),時在六世紀。如按“巴”佛鑿于“七世紀”來說,我晉陽西山大佛要早一個世紀。比我國樂山大佛鑿于唐開元元年(713)早162年。按此,論高度,晉陽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論年代則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晉陽西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為東魏所建的大莊嚴寺。北齊天保二年(551),高洋賜額“開化”,又稱開化寺,并依山鑿制佛像,建成上、下二寺,稱“大莊嚴石窟二寺”,可見“西山大佛”當初是稱“石窟”的位于上寺之中。隋文帝仁壽初年(602),建起了庇蓋大佛的`大佛閣,改稱“凈明”寺。唐武德三年(620),李淵留守晉陽,復名開化寺。顯慶五年(660),唐高家李治和皇后武則天來幸并州,瞻仰開化寺和童子寺大佛,“禮敬瞻睹,嗟嘆希奇,大舍珍寶財物衣服”,并令并州州官長史竇軌“速莊嚴備飾圣容”,“開拓龕前地,務令寬廣”。武則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長安之后,經(jīng)兩年時間,由皇帝內宮做了兩件袈裟,派專使馳馬飛送并州,給這兩寺大佛像賜披袈裟。袈裟上裝飾的金銀珠寶大放異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巖,洞燭山川”,“道俗瞻睹,數(shù)千萬眾”,轟動了并州。唐武宗滅佛的時候,大閣雖然失修破敗,然而大佛未損。晚唐乾寧二年(895),晉王李克用竭河東之力,“計口隨錢,不可勝計”,五年用工三十萬,重修了大佛閣。
五代后晉開運二年(945),北平王劉智遠留守北京(晉陽),又修佛閣。這一次重修的莊嚴閣,高五層,每層十三楹,二十六間,共一百三十間,將二百尺高的大佛庇蓋于內,可見閣之大。元末(1368),寺毀閣傾,火佛頭部掉落,殘磚破瓦和山間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晉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稱法華寺。顯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便從此埋沒六百余年。
蒙山導游詞 篇11
蒙山大佛,又名西山大佛,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0余公里處的蒙山。蒙山大佛開鑿于北齊天保年間,本是蒙山開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毀。1980年大佛被重新發(fā)現(xiàn),但佛頭已不知去向,F(xiàn)在的大佛頭部為后人新鑿的。
蒙山大佛兩腿底部至頸部高約30米,按照比例計算,加上佛頭高度,大佛原本高度約為46米。大佛前的平臺上存有面闊三間的`建筑遺跡,門墩石和地栿尚在。遺跡北面存有一龜趺,碑已失。佛龕西側壁上存有若干小石洞,是修建佛閣時嵌入梁檁所用。大佛龕外東側,崖面上還有一塊摩崖碑刻和二個洞窟的遺存。
蒙山導游詞 篇12
蒙山國家森林公園,自1993年開發(fā)以來,先后投資近十億元,本著先保護后開發(fā),邊保護邊開發(fā)的原則,憑借典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獨特的.自然資源,榮獲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A級旅游區(qū)、國家地質公園、全國青年文明號等近百項行業(yè)認證和榮譽稱號,現(xiàn)已成為沂蒙山旅游的核心主景區(qū),沂蒙山區(qū)好風光的典型代表。沂蒙山旅游區(qū)云蒙景區(qū)總面積5.5萬畝,自然資源豐富多彩。
擁有野生動物:獸類10科15種,鳥類28科76種,植物100余科900余種,森林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有"百里林海,天然課堂"之稱。1999年經(jīng)中國科學院生態(tài)研究中心監(jiān)測,景區(qū)內空氣中負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854167個,為北京地區(qū)的195倍,居全國之首,為該中心有史以來測得的最高值。被譽為“天然氧吧”、"超潔凈地區(qū)",成為"中國最佳綠色健身旅游勝地"。蒙山豐富的自然資源,蘊育了渾厚的文化內涵,曾有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駐留蒙山,吟誦蒙山。
孔子"登東山(蒙山,古時稱東山、東蒙)而小魯",李白、杜甫同游蒙山留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等佳句,蘇軾游蒙山詩曰:“不驚渤海桑田變,來看云蒙漏澤春”;明代文字家公鼐作<<蒙山賦>>誦嘆蒙山;還有民間典故、流傳不勝枚舉,秦磚漢瓦、古剎廟宇、碑碣石刻等遺存悠悠林立。
沂蒙山旅游區(qū)云蒙景區(qū)以自然資源為依托,以生態(tài)旅游為主題,逐步開發(fā)為全省乃至全國休閑度假、健身康體綠色旅游勝地。景區(qū)累計投資3.2億元,開發(fā)了一系列基礎設施和 景點。景區(qū)道路總長40余公里,形成了三縱二橫的循環(huán)線路,建設公路10公里,石質臺階路32000多級,木質步游道3990米(已申請吉尼斯世界記錄,成為天下第一步道),建在了20000平方米的停車場,配備了20部觀光旅游車,建設了長1200米的客運索道。
景區(qū)建有三星級賓館2處,建設了旅游購物市場,開發(fā)了鹿苑、藥園、鳥園、竹園、花園、大型石質牌樓等新景點,配套了森林沖鋒車、森林漂流、森林索道、采摘園、藥園、雨王廟、金剛門廣場等民俗風情娛樂項目,完善了通訊、衛(wèi)生、安全等設施。景區(qū)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全方位為游客提供優(yōu)質服務。
蒙山導游詞 篇13
“人人都說沂蒙山好,沂蒙山上好風光”,蒙山自然、人文景觀數(shù)不勝數(shù)。在這里,我給大家簡要介紹幾個蒙山極具特色的代表景點:
1、顓臾古國
顓臾國都城舊址位于萬壽宮古建筑群正南4公里,城墻南北長600米,東西寬550米。顓臾是夏商方國,傳為太昊后裔,西周初年建顓臾國,附庸于魯國,代表周天子主祭蒙山,要比秦始皇泰山封禪至少早800年。
2、萬壽宮
原名古蒙祠,宋代改為道觀,名玉虛觀、顓臾王廟,后易名萬壽宮。明朝詩人王世貞寫詩稱贊萬壽宮:“霞矗黃金界,虹飛白玉橋”。清康熙年間萬壽宮達到鼎盛時期,道眾達300多人,說明在當時萬壽宮在全國道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3、壽星巨雕
位于蒙山主峰龜蒙頂西北,是蒙山作為東方養(yǎng)生長壽圣地的標志性景點。壽星巨雕依花崗巖山體雕刻而成,高218米,寬200米,是樂山大佛的3倍。2004年,壽星巨雕作為世界上現(xiàn)有的最大山體雕刻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4、沂蒙山天然氧吧
位于蒙山中路與東路交匯處,下方峽谷長10余公里,縱貫蒙山核心,該峽谷林木茂盛,棧壁險絕,空氣清新,吐吶風云,云氣自谷底而出,慢慢升騰,到達此處。據(jù)1998年中國科學院環(huán)境評價部測定,該處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220萬個單位,是北京生態(tài)中心的176倍,是大氣平均值的4400倍,為全國之最,因此蒙山很早就被譽為“天然氧吧”、“森林浴場”、“超潔凈地區(qū)”,是人們健體、療養(yǎng)、養(yǎng)生的最佳去處。
5、鷹窩峰
位于蒙山步游中路,于深壑峽谷中拔地而起,直刺蒼穹,因只有蒼鷹飛臨其上筑巢,無人能登攀,而得名“鷹窩峰”。該峰絕壁如削,峻巖森森;峰頂蒼松如蓋,峭壁之松千姿百態(tài),或樹冠扁平開張,或枝干旁倚斜出,繞有情趣。整個山峰宛如一個巨大的盆景,令人嘆為觀止。每當夕陽西下,云歸鳥還,奇峰與落日相應生輝,斑斕瑰麗,形成了“暮色蒼茫千嶂暗,萬山叢中一片霞”的奇絕景觀,實乃山水畫屏,人間奇觀。固此自古就有“不到鷹窩峰,枉為蒙山行”之說。
6、偉人峰
自主峰龜蒙頂向西北舉目遠眺,林海環(huán)抱之中有一崮,宛若一巨人仰臥,眉目清晰,神態(tài)安詳。其形態(tài)與一代偉人毛澤東極為神似,其上松林恰好一面黨旗覆蓋,黨徽栩栩如生。更為奇巧的是該石崮腳下有一村莊名“毛家崮”,全村村民均為“毛”姓后代,幾百年來一脈相承。無數(shù)的巧合堆積成曠世奇觀,見者無不稱絕,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就連北京毛主席紀念堂,主要負責人見此都稱之形神俱兼,非常逼真。
7、蒙山主峰龜蒙頂
龜蒙頂為蒙山主峰,海拔1156米,是山東省第二高峰。峰體呈穹隆形,猶如一只巨大的神龜伏臥于云端天際而得名!睹献印分杏涊d:“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逼渲械摹皷|山”即指蒙山。一年四季登上蒙頂,會在你眼前呈現(xiàn)出不同的景色,如蒙頂日出、蒙山云海、蒙頂佛光、蒙頂霧松等奇妙景觀,特別是秋季天高云淡之時,登上龜蒙頂,“風在身邊走,云從足下生”,給人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山下美景,盡收眼底。
8、福壽康寧寶鼎
位于蒙山文化廣場中心,整個寶鼎采用純天然青石制作。鼎高9.99米,直徑6.19米,周身鐫有“福、壽、康、寧”四個大字和999個壽字,重606噸,是目前我國最大、最高的的石制盛鼎。寶鼎與蒙山壽星遙相呼應,其主題象征著中華民族國運昌盛,中國人民萬壽無疆,蒙山旅游事業(yè)蒸蒸日上。
除以上主要景點外,群龜探海、百壽摩崖石刻、蒙山文化廣場、翠竹園、九龍?zhí)、白云巖道士林、高山濕地景觀、讀景壁、攬勝亭、蒙山吊索橋、瞻魯臺等景點60余處都各具特色,觀后回味無窮。
游客云集“天然福地”蒙山,見識蒙山壽星的真容,探尋養(yǎng)生秘訣,是蒙山龜蒙景區(qū)的主打品牌。今年我們推出了“祝壽之旅”、“吃長壽宴”兩個特色旅游項目。在蒙山壽星懷抱之中的拜壽臺舉行“祝壽儀式”,其中包括了“祈壽、頌壽、拜壽、祝壽、贈壽”五項內容,寓意“祈福增壽”,滿足游客祝壽到蒙山,一生保平安。
目前,平邑蒙山風景旅游區(qū)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齊備,吃、住、行、游、購、娛要素俱全。景區(qū)內現(xiàn)有星級以上賓館3家,距日東高速公路出口10公里,另外今年我們投資建設了三處新景點:一是萬壽宮古建筑群已全面竣工,向游人開放。該項目總投資1.2億元,占地300畝,建筑面積10000平方米,包括玉皇殿、三清殿、鐘鼓樓、宮門、配殿、重陽閣、素膳堂等設施,是江北最大的道觀。二是沂蒙山拓展培訓基地。位于蒙山景區(qū)翠竹園西,是山東省建設最為標準、配備最為齊全的拓展訓練基地。
占地40余畝,總投資260萬元,主要包括:高空抓杠、高空斷橋、巨人梯等高空項目及信任背摔、齊心協(xié)力、攀巖、cs野戰(zhàn)等場地項目。歡迎各地游人來此體驗。三是蒙山森林漂流。位于龜蒙景區(qū)九龍?zhí)吨羷倬胺恢g,路線長度3000余米,總投資600萬元,是目前山東最長的森林漂流。漂流路線沿途景觀多變,時而在森林中迂回,時而在水旁嬉戲,讓游客盡情享受漂流帶來的樂趣。景區(qū)內游客參與性項目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為快速提升景區(qū)綜合接待設施建設和綜合服務水平,蒙山龜蒙景區(qū)計劃明年初開工建設游客中心、蒙山生態(tài)園及蒙陽社區(qū)沿街開發(fā)工程。其中:游客中心建設總投資1200萬元,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是按照國家旅游局5A景區(qū)標準建設的功能完備、設施齊全的大型游客服務設施;蒙山生態(tài)園總投資3000萬元,是集餐飲、住宿于一體,帶有沂蒙風情的大型旅游接待設施,建筑面積5600平方米,擁有床位280張,可同時容納3000人就餐;蒙陽社區(qū)沿街開發(fā)建設工程,建筑面積2.6萬平方米,在蒙陽社區(qū)主要道路兩側,建設綜合商業(yè)服務設施,造型古樸,與周邊環(huán)境融為一體。該商業(yè)街經(jīng)營以蒙山景區(qū)居民為經(jīng)營主體,是蒙山龜蒙景區(qū)以服務旅游為中心,進行農(nóng)村產(chǎn)業(yè)調整的.有力舉措。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朋友們:
蒙山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離不開你們的關心、支持和厚愛,我們真誠地希望蒙山之行能給您留下美好的印象和回憶,并通過你們使更多的人了解蒙山,走進蒙山,品味蒙山風情,感受紅色沂蒙。同時,不斷增近我們旅游界朋友的相互了解和友誼,進一步推動雙方旅游事業(yè)的友好合作和共同發(fā)展,讓我們攜手并進,共創(chuàng)旅游事業(yè)輝煌的明天。
蒙山導游詞 篇14
蒙山大佛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約20公里處,始鑿于北齊高洋帝天保二年(551),距今已有1400多年,其開鑿時間比四川樂山大佛早162年,可謂歷史久遠;蒙山大佛鑿刻時,“夜則以火照作,寒則以湯為泥”,費時25載,佛像高63米,比以往西方所說“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揚大佛高10米,可謂規(guī)模宏偉,堪稱天下第一佛。
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68)便開始在此建立寺院。南北朝隋唐時期,凈土宗始祖曇鸞、高僧慧瓚、以及凈土宗開宗三祖師之一的道綽等一代高僧,都曾在此弘揚佛法。在那很長一段時期,晉陽地區(qū)高僧云集,是中國北方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而蒙山大佛所在的開化寺,則是其中香火最盛的寺廟之一。在海外,特別是日本、韓國及東南亞佛教界,都將蒙山大佛稱為“交城蒙山大佛”,因為位于山西省交城縣的玄中寺就是佛教凈土宗心目中公認的祖庭。其實,佛教凈土宗的早期道場就在蒙山大佛所在的開化寺,因為年代久遠,才有了海外佛教界所稱的“交城蒙山大佛”之誤說。而日本佛教界更是推崇蒙山大佛,認為其歷史悠久居中國佛像之首。
大佛所在的寺院,原是東魏所建的大莊嚴寺。北齊天保二年(551年),北齊文宣帝高洋賜名“開化”,又稱“開化寺”,并依山鑿寺后大巖為大佛和建造上、下二寺。大佛經(jīng)過五個皇帝,歷時25年終于鑿成。隋文帝仁壽初年(602),建起了庇蓋大佛的大佛閣,改稱“凈明”寺。傳說,隋末李淵做太原留守時,參拜蒙山大佛的當晚夢見“化佛滿空,毫光數(shù)丈”,以為祥瑞,從而堅定了起兵反隋的決心。李淵當皇帝后的唐武德三年(620),復名“開化寺”。顯慶五年(660),唐高宗李治攜皇后武則天巡幸并州,瞻仰開化寺及大佛,“禮敬瞻睹,嗟嘆希奇,大舍珍寶財物衣服”,并令并州官長“速莊嚴備飾圣容”,“開拓龕前地,務令寬廣”。
武則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長安后,用了兩年時間,由皇帝內宮特制袈裟兩件,派專使馳快馬飛送并州,給大佛披上袈裟。袈裟上裝飾的'金銀珠寶大放異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巖,洞燭山川”,“道俗瞻睹數(shù)千萬眾”,轟動天下。唐武宗滅佛時,大閣雖然失修破敗,但大佛未損。晚唐乾寧二年(895),晉王李克用竭河東之力,五年用工三十萬,重修大佛閣。五代后晉開運二年(945),北平王劉知遠留守晉陽,再次重修佛閣。這次重修的莊嚴閣,高五層,每層十三楹,二十六間,共一百三十間,將二百尺高的大佛庇蓋于內,可見閣之大。一時蒙山大佛在皇家眼中形同國廟,在百姓眼中至靈至寶,倍受尊崇。其社會和歷史地位可見一斑。這令中國蒙山大佛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顯得尤為光鮮靈異!
中國蒙山大佛自問世以來,倍受皇家關寵,僧眾喜愛,為弘揚和傳播佛教文化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朝代更替、歲月變遷,曾經(jīng)顯赫一時的蒙山大佛也在不知不覺間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在飽受戰(zhàn)火損毀和大自然風霜雨雪的剝蝕后,終于在元朝之末閣傾像塌,大佛的頭部早在元代之前就已經(jīng)崩落。從此,大佛之腹、手、腿、足以及基座和大閣遺基就被掩埋于山石、殘磚和泥沙之中,不為后人所知。顯赫了八百年的“蒙山大佛”從此埋沒六百余年。史籍中曾記載蒙山大佛便已“蕩然無存”。
上世紀80年代,在太原南郊文化館工作的王劍霓參加地名普查時刻意尋找失蹤多年的大佛。王劍霓的祖父王建屏曾任抗戰(zhàn)時期山西佛教會會長,是山西佛協(xié)會創(chuàng)始人。王劍霓從小就從祖父那里聽過很多蒙山大佛的故事。為尋找蒙山大佛,王劍霓踏遍了整個晉源的西山地區(qū),甚至差點失足掉落懸崖,終于在蒙山發(fā)現(xiàn)了五代后晉北平王劉知遠《重修蒙山開化莊嚴閣記》的殘碑。而他最終認定當?shù)厮碌状宓摹按蠖茄隆本褪敲缮酱蠓稹?983年,王劍霓在《地名知識》雜志上發(fā)表文章《“晉陽西山大佛”遺跡找到了》,引起了中國考古界和佛教界的轟動。
自從1980年蒙山大佛被發(fā)現(xiàn)以來,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對蒙山大佛給予了高度關注,并通過各種渠道呼吁對大佛進行修復保護和開發(fā)。蒙山大佛是世界佛教史上的一大奇跡,這樣一尊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摩崖石刻大佛,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是其他大佛所無法比擬的,文化研究價值和社會價值是毋庸置疑的。是世界摩崖石刻藝術中的精品。湮沒在塵土中的大佛端坐于蒙山南麓的石崖之間。寬大的胸肩、修長的雙臂從兩側石崖中呼之欲出,殘破的半截佛身仍然傳達著令人震撼的莊嚴使命。
【蒙山導游詞】相關文章:
你好蒙山再見蒙山作文05-05
蒙山的作文03-07
游蒙山作文09-06
蒙山之行作文03-04
游蒙山作文10-19
游蒙山作文11-12
純凈的蒙山優(yōu)秀作文10-06
蒙山大佛賦12-08
秋游蒙山作文750字09-23